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所谓禅茶一味,茶与佛历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是一年春季来到,茶树蓬勃的嫩芽,经采撷、炒制,又幻化为一季的好茶了.而在佛教名山浙江千佛山,就辟有茶园,种植有茶树. 早年间,在这灵气逼人的玄妙佛境,有零星的野茶树散落在丛林间、秀水旁、云端里,在千佛山修禅的僧侣们亲手将这些野茶采撷收集后制作成佛茶饮用.不知是不是这些吸取天气之精华的茶叶具有了佛性,常年饮用这些佛茶的僧侣们个个身体强健,无病无疾,而且肤色细腻红润,光洁透亮,令人惊奇和艳羡.  相似文献   
62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地方文献馆的兴建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地方文献能够对当地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现象予以记录,能够客观的反应真实的自然现象及人类的各种活动,因此,探究地方文献馆内制作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笔者将结合大量资料的查阅,对如何进行地方文献的馆内制作提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623.
漫谈壶盖     
壶盖作为壶中一个不起眼的附件,刚开始时普遍被粗略的对待,甚至不会引起足够重视和精心制作,但随着人们对器皿的实用性、完整性、艺术性的不断认识,壶盖就经过不断改进最后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附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古今中外的陶瓷器发展史,制作工艺都是由简单趋向复杂,由于早期陶工们只考虑到了容器主体的实用性,所作之器外观皆简单,没有多余的附件,随着使用中对器皿要求的增加,就逐渐延伸出许多构件。  相似文献   
624.
辽代历史悠久,文化独特,是我国古代金银器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辽代金银器汲取隋唐时期繁荣发展的营养,在吸收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周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加灿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银器风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瑰丽的艺术造型代表了古代北方契丹民族金银器制作的巅峰,在草原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25.
景德镇湖田窑北宋仁宗时期(1023—1063年)新出现了褐色点彩装饰器物,其工艺特征、技术来源和对景德镇元代以后釉下彩绘工艺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体式显微镜、高温热膨胀仪等,分析了8件北宋褐色点彩瓷枕样品的胎、釉、彩的化学组成,及胎体吸水率和烧成温度,初步揭示了景德镇湖田窑出土北宋褐色点彩瓷枕的制作工艺和化学组成特征。结果显示,褐彩瓷枕胎体表面留有明显的网格纹痕迹,在棱边内侧有镶接和泥条加固痕迹,应是在布上拍打成泥片后,逐面镶接成型制得;胎体烧结状态、烧成温度和吸水率相差较大,表面褐色图案为采用富铁原料在胎体表面彩绘后,施灰釉后经1100℃以上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明晰其化学组成特征和工艺特征信息,而且将为研究和揭示景德镇早期彩绘装饰的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26.
湘西南盛产樟、梓、楠、柚、松、杉及楠竹等木竹材料,大都质地细腻,纹路曲美,且坚实耐久,有的还天生丽质,气味芬芳,防虫防腐,是建造房屋和制作家具的上好材质。在古代的湘西南地区,多以木材为主建造房屋。在建筑形式上,又充分利用原材所具有的径圆树长杆直的优势,大都沿用“干栏”式建筑为基本模式范本。“干栏”式建筑,早在三千多年  相似文献   
627.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628.
用环十二烷提取秦陵陪葬坑中的铠甲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始皇陵陵园东南角的几个大型的陪葬坑进行试掘时,发现了大量叠压在一起的石铠甲。由于出土时石铠甲的保存状况差异较大,为了便于研究、展览和更好的保存,1998年冬季,考古队邀请白荣金先生对保存较好且与四周关系明朗的几领铠甲进行了提取,这次提取主要采用了套箱提取和逐片提取两种方法,并对提取的一领铠甲进行了成功地复原。  相似文献   
629.
白底黑花装饰风格的瓷器,始终是陶瓷、科技界和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临水窑(磁州窑)与介休窑白底黑花风格的瓷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两窑产品的科技分析甚少,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工作利用岩相分析、SEM-EDS等方法分析了临水窑(磁州窑)、介休窑样品的瓷胎、化妆土及瓷釉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比较分析显示,两窑样品的瓷胎均为低硅高铝配方,且介休窑瓷胎中的Al2O3含量更高;两窑瓷胎粗糙,Fe2O3、TiO2含量较高,致使其呈浅黄色。瓷胎表面均施有化妆土,所不同的是,介休窑的瓷胎表面施有两层化妆土,其靠近釉的一层化妆土(h2),Fe2O3、TiO2含量极低,靠近胎的一层化妆土(h1),Fe2O3、TiO2含量较高;临水窑样品的瓷胎表面仅施一层化妆土,其Fe2O3、TiO2含量较低,但高于介休窑近釉层化妆土中的相应含量。介休窑瓷釉为典型的高钙釉,而临水窑则为典型的碱钙釉和钙碱釉。不难认识到,介休窑似在临水窑白底黑花及化妆土工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形成了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的两层化妆土工艺,在当地原料较为粗糙的条件下,生产出质量较好的白底釉下彩绘瓷器。  相似文献   
630.
幼读唐杜牧《阿房宫赋》,尝被其美词丽句所吸引,但又恨“楚人一炬”,总想有朝一日踏足成阳,凭吊遗址上的“可怜焦土”。退休之后,得偿夙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