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巴蜀史志》2017,(4):64-64
泸州、内江、南充、宜宾、凉山陆续召开地方志工作会议。近日,泸州史志办、内江史志办、南充地方志办、宜宾史志办、凉山史志办相继召开工作会议,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总结、交流上半年工作,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  相似文献   
92.
1966年2月,春节刚过,作为省委“四清”工作队员的我,与其他60名同学一道,奔赴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白马公社,在草海之滨度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其中很多趣事至今难以忘怀。现将其忠实记下,既是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又权当一个普通人对那段历史的见证。跳蚤与虱子按照当时对“四清”工作队员的要求,我与工作组长梅某、队员郭君被分配住在白马公社草海大队小山生产队妇女队长吴顺娣家。3个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牛圈上。因梅某是女性,中间拉块油布就算“二居室”了。3个多月的时间没有洗过一次澡,一来因为条件所限,二来也怕被指为不与群众打成一片…  相似文献   
93.
《山茶》2010,(8):42-42
葫芦笙舞是彝族花保人的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村。花保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总人数在2000左右.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曼村为彝族花保人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94.
大小凉山地区生活着一支自称为"尔苏人"的原住居民,他们主要分布于四川的石棉、汉源、甘洛、越西、冕宁5个县。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中他们被划入藏族,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与藏族相差甚远。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尔苏人"就是"白人"的意思。  相似文献   
95.
胡小平 《旅游》2004,(9):58-63
“小时候我头顶着一绺短发,人们都叫它天菩萨,长大后我头顶着一绺长发,人们还叫它天菩萨,当山鹰在天空盘旋起舞,我站在山巅上……”  相似文献   
96.
《文史天地》2008,(9):I0001-I0003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彝族男女老少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年轻人还利用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  相似文献   
97.
彝族火把节     
鄢然 《巴蜀史志》2008,(1):63-64
火,使人类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迈出了走向文明的重要一步。恩格斯说:“磨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火以其神奇的力量,开启了人类通向文明的大门。民族学家告诉我们:“有了火,人类才开始了自己的童年。”磨擦生火,令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进人了一个飞跃发展的时代。由此也产生了先人们对火的顶礼膜拜。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彝族人,像不同民族的人们一样,同样对这神奇的“火神”充满了神化的敬畏。  相似文献   
98.
贵州“镇远钱局”十两银锭,仿川白锭锭型,长60毫米,宽50毫米,重357克,出自四川凉山地区。 “镇远钱局”锭为贵州官钱局镇远分局所铸,甚为稀罕,存世有一两、五两、十两三种锭型。一两小锭收录于中国钱币学会陕西分会编著的《元宝图录》,锭面打“镇远官钱局”竖戳,风格特征与“贵州官钱局”一两小锭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9.
眼睛的神话--从彝族的一目神话、直目神话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彝族、纳西等族的一目或独目神话 西南少数民族的神话中常出现一个主题:最初的人类在体质上与今天的人类有明显的差异,相传那些先人在洪水前后逐渐淘汰、繁衍与现代人无异,成为我们的祖先;这个主题在彝语支等藏缅语族诸民族中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0.
人最重要的装饰部位是头部。发型,则永远是头部最受瞩目的风景。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的民俗学者看来,形形色色的发型是民俗风情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其蕴含着不同的生态、信仰、审美等信息密码。本期“遗产采风”所介绍的内容,就是有关苗族和彝族男子的独特发型。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特异的民俗风情,更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这种民俗在当今的发展趋向与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