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2.
王琛 《史学月刊》2004,(11):80-87
194 9年尼赫鲁访问美国 ,是在印度经济发展需要向美国寻求援助和冷战向远东扩展的背景下进行的。但是 ,尼赫鲁此次美国之行并未获得成功。失败的原因在于 :首先 ,美印双方均误读了对方的政策。尼赫鲁拒绝放弃中立主义政策 ,不愿以公开加入西方冷战集团为代价换取美国的经济援助 ,而美国则自信可以经济手段达到其政治目的。其次 ,美国对其南亚政策的改变受制于南亚地区的权势分布结构 ,即敌对的印巴两国间的力量失衡 ,这决定了美国在印巴两国间不能有所偏颇。因此 ,美国学者所谓的美国得到印度的“机会”并不存在 ,“丢失”印度之说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3.
二战前美国私人基金会以慈善国际输出为参与文化外交的主要方式,并外溢出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冷战期间,通过向盟国输出美国文化、推动社会科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等方式成为文化冷战的有力工具,彰显出强烈的国家使命意识。美国私人基金会对文化外交的热衷,一方面深受传统慈善思想以及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适应国内国际矛盾斗争的现实需要。美国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作为美国社会机制的一部分,它始终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霸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4.
1954~1955年,处于敌对状态的中美两国实现了日内瓦会议上的外交接触,并最终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这对于冷战时期的中美双方具有特殊意义。根据两国解密的外交档案来看,中美在参加日内瓦会议前都曾有意识地就解决平民回国问题做了准备,新中国政府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争取了主动,最终促成这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外交谈判。谈判本身及最终协议的达成,对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5.
艾森豪威尔政府后期,美国的国际收支陷入困境,黄金大量外流.为了改善国际收支,维护美元垄断地位,巩固美国的全球霸权,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国际收入、降低国际支出的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艾森豪威尔总统于1960年11月16日颁布的总统指令,该指令提出了撤回驻外军事人员家属等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的措施.但是,由于现实的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束缚,艾森豪威尔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努力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6.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于对抗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苏联与尼泊尔建立了外交关系,对尼援助计划也随之启动。由于受本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苏联对尼援助的主要领域是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尼援助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南亚的战略影响,防止尼泊尔加入西方阵营,同时希望孤立中国以及在尼泊尔培养一个亲苏政权。  相似文献   
107.
张曙光 《世界历史》2007,46(3):58-65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交史的治学界限,将冷战研究的触角拓宽加大,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采取多元素、多层次的深度比较方法,力求使得这一领域由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逐渐加强多元化和提升理论性。对此,本文以美国对华冷战研究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8.
拓展冷战研究——兼论中美关系的“多元多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以西方(主要是美国)学者为主体的冷战研究,如果依据学术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加以考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为了进一步发展冷战研究体系,本文提出的思路是:打破传统的外交史的治学界限,将冷战研究的触角拓宽加大,依据多方面的历史资料,采取多元素、多层次的深度比较方法,力求使得这一领域由较为单一、传统的研究逐渐加强多元化和提升理论性。对此,本文以美国对华冷战研究为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9.
张杨 《世界历史》2020,(1):74-87,I0004,I000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矛盾和冲突频仍,冷战格局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以不同社会或文化属性为特征的跨国民众组织纷纷建立,并借助思想和文化的力量将裂痕延伸至民族国家内部,形成更为深度的东西方对峙样态。学生群体在这场冷战对抗中表现格外突出。以美国全国学联和国际学生大会为代表,跨国学生组织虽然参与到冷战政治对抗进程中,却并未完全遵循政府议事日程。学生组织的独立性和进步性使其始终与冷战政治保持距离,并成为促进冷战缓和乃至终结的重要力量。对“学生冷战”及其悖论展开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完整的冷战叙事,回应仍旧处于争议中的冷战史研究母课题。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70年代,葡萄牙爆发了反对专制独裁的民主化革命。此时美苏之间的缓和仍然在进行,在部分问题上达成了妥协,但是双方根本理念的差异以及苏攻美守格局的逐步形成,导致缓和外交难以为继。在这一背景下,葡萄牙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使得美苏纷纷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其中,从而导致革命后的葡萄牙成为了双方较量的又一战场,并最终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美苏围绕葡萄牙革命进行的对抗进一步暴露了缓和的内在缺陷,增加了双方已有的分歧,影响了缓和的继续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