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10,(18):36-39
<正>四、朝鲜族的生产技艺朝鲜族科技史源远流长。早在古朝鲜时代,就以制造青铜短剑而闻名于世,特别是琵琶型短剑和细型铜短剑负有盛名。三国时期,冶炼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窑业技术也很发达。此外,天文历算、地理学、医学和土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  相似文献   
42.
基辅印象     
冰雪乌克兰早就听说乌克兰的冬季漫长,天气寒冷,而且颇多冰雪。但是究竟怎么个儿冷法,冬季如何漫长,雪最大能够下多大?这些具体的情形自然不明白。不过待我到达基辅,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最寒冷的日子以后,算是真正感受到了乌克兰冬天的面貌:朔风凛冽,雪地冰天;冷入  相似文献   
43.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44.
《世界》2012,(2):51-51
冰河时期内陆冰雪消融,这里已有人聚居。9至10世纪维京文化向东发展,范围遍及波罗的海、俄罗斯及黑海。  相似文献   
45.
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荡在碧绿的林木之上,旋转着飘入五彩的湖泊之中,曾经如丝缎般流淌的瀑布现在已凝结成了雪白的珠串,远处,巍峨洁白的雪峰身姿壮美……  相似文献   
46.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8):43-46
<正>6.元代的冰雪丝绸之路6.1蒙元王朝与站赤制度公元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南宋宁宗开禧二年),蒙古诸部首领在斡难河召开"库里尔台"(全部落联盟首领大会),推选铁木真为蒙古大汗,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任命大将木华黎为左手万户,统辖东边直到哈剌温山(今大兴  相似文献   
47.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36+38-36,38
从本期起,本刊陆续刊登《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系列文章,对连接东北与中原古老通道的早期历史,鲜为人知的"冰雪丝绸之路",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48.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2):46-48
<正>7.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7.1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明朝永乐年间,中国丝绸之路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一个是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亦失哈开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成功地开创出  相似文献   
49.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24):55-56,58
<正>第三站——上京城:上京城位于今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乡白城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过去称之为白城,以金尚白而得名。《辽东志》记作"海胡站尚京城",《全辽志》记作"海胡站上京城",两志所述意思相同。据《金史》记载,金熙宗皇统六年(1146年),"上以上京会宁旧内过窄,役五路工匠,  相似文献   
50.
《丝绸之路》2012,(3):77-77
借助冰雪资源,新疆阿勒泰地区依托“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等优势,目前正在打造“千里旅游画廊”,以此催热冬季旅游。阿勒泰地区旅游局计划于2015年前打造成型的“千里旅游画廊”,将以阿尔泰山为中轴,把喀纳斯、可可托海等景区串接在一起,同时挖掘世居于此的游牧牧民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