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平津战役     
《神州》2009,(1):50-50
当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毛泽东同志又组织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战场的敌军,在我华北人民解放军的牵制与打击下,又受到了辽沈、淮海两大战役胜利的震撼,已成惊弓之鸟。国民党统帅部这时在战略上唯一可能机动的兵力就是华北的部队。因此,蒋介石一方面企图利用这个集团阻止我军南下,以便掩护他们在江南重整军力;一方面又企图诱使这个集团经塘沽海运江南,增援华东战场,以解刘峙集团之围或扼守长江,进行垂死挣扎。而傅作义集团本身当时还有沿平绥线西撤绥远的企图。敌人或撤退或收缩,都将对全国战局的发展不利。因此,不  相似文献   
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防用铜量急剧增加,但国土大部沦陷,云南成为抗战军需用铜唯一的供给地。国民政府经济部所属资源委员会与云南省政府共同组建"滇北矿务局","彻底管理"云南铜业,有效整合云南铜矿资源,把云南铜业完全纳入国家军事战略资源的范畴。国民政府在云南采取积极措施,使云南军需铜材产量大幅提升,保证了抗战的铜材需求,有力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云南铜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也在抗战期间得到极大提升,加快了云南矿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3.
<正>新中国军事战略方针历来是党史军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仍存在模糊认识。有人提出,"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只有最高领袖才有资格考虑战略问题。"[1]有外国学者也认为,"中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信奉领袖魅力与领袖智慧的国度,这种文化基因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2]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上述模糊认识,进行辨析,澄清史实,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24.
刘洪 《文史精华》2012,(3):4-9,1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具有渊博的知识,绝大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毛泽东在烽火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度过了前半生,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战略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这些,在毛泽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不可避免性、性质和特点等战略预见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5.
侯锦华 《神州》2013,(1):86-86
多元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社会的教学性质、教学方针和政策所确立的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对教学客体作出价值判断,并作出决策以指导教育实践,其目的在于推动人们去完成预定的目标。从广义上讲,教学评价包括对一切教学活动的评价;而狭义的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及其学业成就的评价。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6.
王元会 《神州》2013,(10):251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军事战略的演变和4个不变的基本特征,包括:霸权主义、国家利益至上、联盟战略和海外军事存在。  相似文献   
27.
张闻天与中国红军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红军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性转变,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抗战初期,历时两年有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在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时任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运筹主持,率领中共领袖集团及时提出转变任务。调整军事机制。把握军事发展方向,抉择合宜方略,并为日益迫切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确立了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对此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张闻天的这一重要作用,对于此一时期红军史乃至中共党史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纪文 《炎黄春秋》2001,(1):71-71
最近,听说一件事,颇觉得有点意思。某地某刊,因为坚决拥护改革、开放方针,坚持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为办刊原则,敢于说真话,因此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却受到少数“左”派人士的忌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几位“左”派人士于无计可施之时,突生一计,向上面写匿名信,状告某刊“宣扬自由化”等诸种罪状。  相似文献   
29.
张謇与江苏谘议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在清末即为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声望甚隆。他参与创立预备立宪公会,集中了江浙一带乃至全国有志于改革的绅商及知识界的一批代表人物。张氏积极参与了江苏谘议局的筹备工作,谘议局成立后,被选为议长。张謇领导江苏谘议局为建设立宪政治的地方基础做了许多工作,并与思想顽旧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张謇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还展开了联合各省谘议局进行国会请愿以及要求改革财政等活动。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领导江苏谘议局也是如此。张謇也是一位稳健的改革家,他抱定和平改革的宗旨,秉持“尽其在我”,“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方针,不激不随,努力做去。  相似文献   
30.
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吴景平 《近代史研究》2001,3(5):113-143
1933年废两改元之前银两制与银元制的并存,是钱庄业得以维系其传统优势与特权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20年代初起,上海银行业便就废两改元问题与钱庄业协商,但后始终持消极态度。1932年上海银行业与钱庄业之间围绕是否实施废两改元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辩.由于银钱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民政府既定方针的导向,上海银行业取得了优势,得以参与拟订废两改元方案,但这场争辩客观上也为国民政府实施对银行业的统制做了相应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