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李海军 《丝绸之路》2011,(14):50-51
可持续发展关注自然与人文生态,重视传承,这样的发展观适合生态脆弱的河西走廊地区。本文根据资源的重要性、现状、承载力现状,将河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归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类,省、市、县级常规保护类,非重点经营类,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23.
窟窿峡探幽     
田瞳 《丝绸之路》2008,(6):23-25
沿河西走廊西行,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但在大西北以戈壁大漠为主调的广袤背景上,旖旎的自然风光就很鲜见了。这时,当你在西行路上忽而看到景色如画的窟窿峡时,就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妙了。  相似文献   
24.
地名与河西的民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作为语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民族分布及其变迁的重要依据。历史上河西走廊为多民族、多部落分布之地域,民族变动极为频繁,不同民族都曾以自己的语言命名过地名。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有关地名的追索研究,初步探索了河西走廊地区历史上民族演替及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25.
1949年之前,数量庞大的龙王庙在河西走廊灌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清以来河西走廊龙王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山川祭祀与祈雨的场所逐渐成为区域水利秩序的唯一代表,进而在近代趋于衰微并畸变为水利危机中暴力型水权博弈的重要场所,最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退出历史舞台。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民众对于龙王的敬畏实际有限,但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对国家认同度则较高;明、清两代,国家通过引入、扶持龙王信仰与修建龙王庙,保持了对于灌溉活动的适度介入,龙王庙作为灌溉活动中国家权威的代表符号受到重视。近代以来伴随着国家的衰微,地方社会对龙王与龙王庙的崇敬减弱。当新政权以简明有力的方式全面控制灌溉活动时,龙王庙迅速被地方政府基层水利机构取代,龙王信仰在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中终告湮灭。  相似文献   
26.
梁雄德 《收藏家》2011,(11):69-75
自汉武帝开疆辟土,张骞开通西域,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设四郡,据两关,边防要塞横跨东西,蜿蜒伸向罗布泊,从此外来文化和宗教借此传播渗透。异域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文化艺术在这里融合新生,创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灿烂,留下了千年古迹和珍贵文物。其中佛教文物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甘肃省博物馆藏魏晋时期的造像塔、  相似文献   
27.
周鹏 《文史月刊》2005,(6):9-14
1936年10月,历经三过草地深受重重磨难的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二方面军胜利会师后,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以红四方面军为主体组成的西路军(下辖五军、九军、三十军)从靖远出发,飞渡黄河天险,向河西挺进,以便打通新疆至苏联的国际通道,为我国抗日战争建立稳固的战略大后方。在西路军2万多人的部队中,有一支和男兵一样留短发、打绑带、背长枪冲锋陷阵的娘子军,这支队伍就是大名鼎鼎的红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该团下辖3个营9个连,  相似文献   
28.
历史上固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西北边防重镇著称。它北通瀚海,南连秦川,西接河西、西域,东达泾州、长安,是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河西走廊最短路线的必经之地,有“关中咽喉”之称。加之,古代固原,覆盖深厚的黄土,温暖湿润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草场,宜耕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极好的生存条件。  相似文献   
29.
江头洲古村落,坐落在广西桂林市北郊的灵川县九屋镇,位于漓江支流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畔,距旅游文化名城桂林32公里.江头洲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古村落坐西朝东,北临巍峨葱郁长年泉水不断的黄家坡,南倚九仙山,西靠五指界,东向笔架山.村前的东南面有仙人山,东北面是将军山,如同两个卫士,保卫着全村的安宁.村东的护龙河、龙颈河、东江河.三条晶莹透澈的河流,白亮如带,由北向南,从富饶的田畴中穿过.村落建在中间宽、两头像小船型似的名为凤凰地之处,  相似文献   
30.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破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用正史以及汉简、敦煌遗书、西夏文书、明清方志等大量有关史料 ,并经实地反复考察 ,对于河西走廊历史时期绿洲边缘荒漠植被的破坏状况 ,作了细致的探讨。史实表明 ,早在河西汉代大规模开发始 ,因大量用作薪柴、饲草等 ,这一破坏即已发生。且危害匪浅。迨至唐代、西夏破坏更趋严重。及至明清伴随着河西更大规模的开发 ,绿洲边缘荒漠植被遂被更大面积的刈伐、采挖 ,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沙漠化过程。研究历史上荒漠植被的破坏 ,可为今天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