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张彬 《收藏家》2005,(6):21-23
明初的文人、画家继承了元人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雅生活方式,寄情于诗文书画,诗歌雅集、书画会友、相互题鉴,风靡一时,这与当时渐趋稳定的社会局面不无关联。先后出现的文人画家有徐贲、赵原、王绂、谢缙、夏昶、杜琼、刘珏、沈贞、姚绶等人。他们继承了元四家的绘画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在笔墨上无不体现出文人逸气,画风高雅,有元人流风余韵。他们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思想意趣、人际往还上还存有元人悠游天下、放浪江湖  相似文献   
92.
两汉时期,东朝兴起与"内朝政治"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汉王朝特有的政治生态。研究汉代东朝与内朝二者的关系,对汉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战略乃至汉代之后的古代史都有深刻的启示。而且,对当今的民本思想与反腐倡廉方面,亦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3.
全民抗战来临之际,全国总动员初见成效,工厂内迁是政府经济统制的一个方面。内迁几经波折,一迁再迁,徒增无谓的损失。内迁牵涉范围极广、效果不一,但就目的所达则首推重庆最为突出。重庆具备的独特优势,是其成为内迁终点首选的因素所在。  相似文献   
94.
“三品王”是有故事的,有故事的事业用不着添油加料,自然够精彩。这些年坑坑坎坎一路走来,那些看似平凡的往事.积淀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时常唤起丝丝酸楚。  相似文献   
95.
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长江源头的治多县,是藏族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中格萨尔的王妃珠姆的老家,早听说这里有不少和珠姆王妃有关的遗迹很是神往。  相似文献   
96.
在以往的抗战内迁研究中,人们多关注中国沿海地区政府机构、工厂、学校、银行等向西南地区的迁移及其影响.但内迁还有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在本省范围内的迁移.抗战爆发后,随着省会迁往内地山区,东南沿海省份的工厂、学校、银行等纷纷迁移到本省内地山区,给当地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内地城市现代化以及本省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变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支持.然而内地城市的这种发展随着抗战结束后的回迁而又趋于沉寂.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对此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7.
《山茶》2009,(10):202-202
“人类历史进行到今天.大趋势就是神的退场。世俗社会浩浩荡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拥有更多选择、更丰富的娱乐手段.传统的东西会逐渐消失.是无可挽回的。”  相似文献   
98.
黄霞 《神州民俗》2009,(10):98-99,110
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传》是对同名藏族英雄史诗的重述,他通过文本的转换,将史诗改写成小说,以民间艺人晋美为显性讲述人,并不自觉地融入作家的个人意识,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的写作手法,使史诗以新的面貌重现人间。  相似文献   
99.
倦勤斋位于紫禁城宁寿宫花园的最北部。本文通过对倦勤斋建筑及现存与之相关的图文档案的研究,考析倦勤斋的修建年代、建筑形制、内檐装修特点及使用情况,并指出其形制、装修与半亩园、敬胜斋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0.
北宋名臣杜衍及毕世长、朱贯、王涣、冯平,致仕后归老睢阳,晏集赋诗,时称“睢阳五老会”。当时名人欧阳修、范仲淹等18人曾依韵和诗,时人绘成“睢阳五老图”,钱明逸为之作序。其中宋元明清数十人为之题赞,可谓流传有绪。近代,图、序及十数人的跋被人分别卖到美国的3个博物馆中,50余家题跋则藏于上海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即有关于此图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章,但因自宋代以来多有摹本,致使研究者常常以此为彼;又因图、跋分藏海内外,使人不能尽览,妨碍了研究的深入。本文从此图的图、跋现状、相关的文献记载、作品的流传经过及摹本等方面加以辨析,对以往研究中涉及的此图绘成的时间、北宋人和诗与此图的关系、序跋言及的吏实、图作者的误传及序文改字等问题进行清理,力求对此图的进一步研究做一点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