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康婧  郑霞 《东南文化》2023,(4):164-171
科普展览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其教育功能,目前博物馆学界尚缺乏学理支撑。具身认知理论为科普展览的学习体验设计提供了新视角。然而,部分科普展览由于对观众学习体验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式的认识不清晰,以至于将观众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简单理解为“动手做”与“互动式”。为解决上述问题,策展方应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深入分析身体作为媒介与展览场景之间的关系,构建感知层、交互层、映射层和意义建构层的设计思路,从整合感官元素、鼓励兴趣驱动的现象性体验,优化互动展品、引发问题驱动的探索性体验,激活身体图式、加强先验知识驱动的解释性体验,以及重视反思观察、支持个人意义驱动的相关性体验等四方面,来实现科普展览学习体验的具身化设计。  相似文献   
62.
本文从古典舞身韵教学的基本要点、课程特点、如何教学以及作为高校教师所应注意的要点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和分析当前高校中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设,中国古典舞已经走向成熟,而身韵教学是这一学科建设在舞蹈本体观、舞蹈方法论方面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3.
凉城县水泉战国墓地最早发现于二十世纪80年代,2008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之进行了全面的钻探和发掘,共发掘墓葬27座,编号为M1-M25、M28、M29①。该墓地与以往发掘的毛庆沟较晚阶段②和饮牛沟墓地③的文化面貌和内涵相  相似文献   
64.
赵晔 《南方文物》2012,(4):74-83,55
史前遗存中有机物最难以保存,只有在干燥或饱水埋藏环境下才得一见。多年来良渚文化饱水遗址的不断发掘和一些偶然的发现,获得大量的木制品材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史前文化内容的认识。《初论良渚文化木质遗存》一文集中介绍了良渚文化木制品的发现,分建筑部件、水井(窖穴)护板(也可归为建筑部件)、葬具(至少其中木椁也属建筑部件)、舟楫、生活用具、工具、兵器及法器、玩具等几大类全面展示了良渚人对木材的运用情况,并对良渚木制品文化的传承进行了梳理。是迄今对史前良渚文化木制品最为全面和详实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图像、文献和档案为基础,试图藉诸种材料的分析,阐述董邦达奉乾隆皇帝之命绘制《四美具合幅图》的缘由,以及作者对绘画主题、题材、风格、构图的选取,通过分析作品从母本到成品的制作过程,力求揭示出皇帝、词臣和画家在创作中的意愿和互动。作者试图借助个案分析,揭示词臣画家在乾隆宫廷内艺术风格的形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复杂性。此外,作者对绘画史研究  相似文献   
66.
杨立民 《华夏考古》2013,(1):34-40,46
古代先民有着根深蒂固的石崇拜,玉是石之美者,以玉飨神成为必然选择,玉钺就成为巫觋者事奉各式各样自然神灵的法具。随着人类智力的开通,理性逐渐增强,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后,巫觋者事奉神灵的行为演变为"礼",玉钺作为法具演变为礼器,成为王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7.
68.
本文根据道教科仪所用的两首颂诗,探讨了上清派重要戒律《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产生年代的下限,认为不迟於南朝宋末陆修静卒年,即元徽五年(477)。  相似文献   
69.
正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由于汉字具有遇异于拼音文字的多种特点以及汉字所具有的工具性质,小学阶段文化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教育学生正确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其逐步具备驾驭文字工具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博大精深的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70.
在成熟的藏传佛教善逝八塔建筑体系中,塔座部分设四层阶级、各面当中凸出并设阶梯的类型被称为"天降塔",阶梯被比拟为纪念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后降下阎浮提时所踏的三道宝阶。"天降塔"并非根据印度的某座塔所仿建,而是塔所体现的象征体系的重构。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西藏西部流行四面具阶梯的塔,照此标准被认定为天降塔。在当时,这种塔与忉利天降下的佛传情节显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现阶段把它们视作"具阶梯塔"更为确切。方形塔基的具阶梯塔最早见于犍陀罗,随着犍陀罗佛教文化的传播,也见于阗、龟兹、梵衍那和迦湿弥罗等地。西藏西部的地理位置与上述地方邻近,文化交流的结果之一就是涌现出具阶梯塔,这可以解释为何同时期在卫藏以及受藏传佛教强烈影响的西夏等地区很少看到这种塔的影子。根据文献可知,具阶梯塔的阶梯象征四圣谛或四不护,是塔的重要构件。天降塔最初形成之时,其建筑形制借鉴了包括西藏西部在内的内陆亚洲流行的具阶梯塔,而为了强化它与忉利天降下故事的呼应关系,阶梯改用并列的三道,这也可以看作具阶梯塔与真正意义上的天降塔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