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雷戈 《炎黄春秋》2011,(8):49-50
一、文史资料委员会成立前1951年,经毛泽东提议而设置了"中央文史馆"(是建国初期把一部分有影响的老年知识分子养起来的机构),首任馆长为毛之恩师、文字学家符定一。随后地方也逐渐设立各省市的文史馆(有时也叫"参事室")。其中各色人等,三教九流,五花八门。虽然其人员政治面目暧昧不清,但政治立场绝不能摇摆不定。这是官方设置各级文史馆的底线。从官方定位看,文史机构与文史馆都属统战单位。其成员多具荣誉身份。  相似文献   
42.
徐光灿 《文史月刊》2005,(10):25-28
洪为法,字式良,早年笔名天戈,曾名洪炳炎。1899年农历除夕生于扬州一个经济比较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籍仪征,世居扬州,他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也是创造社中唯一的扬州人。创造社是当年文坛上最激进的文学团体,郭沫若是这个社的主要组织者。洪为法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赵  相似文献   
43.
储安平(1909-1966年)这位历史人物近年来颇受关注.他是江苏宜兴人,1928年入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后来去英国留学.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业绩是创办了《观察》周刊 .这份杂志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广受欢迎,储氏也由此成了名噪一时的人物.  相似文献   
44.
“三年暂时困难”对于今天的年青人来说,已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了,而对于经历了那段日子的人们来说,却是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本文试图以南方的一所普通高校为个案,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作一点描述,借此希望我们每个人倍加珍惜今天的生活。一、“投机倒把”的教  相似文献   
45.
任仲夷 《炎黄春秋》2005,(11):15-15
耀邦是红小鬼出身,只读过一年初中。由于喜好读书,尤善博览群书,读过《马恩全集》,也读过《圣经》;做报告不念稿子;会写文章,会作旧诗,字也写得好;因此被人称为“大知识分子”(陆定一语)。  相似文献   
46.
明季贵州知识分子群体骤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而何腾蛟为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南天一柱”独撑南明的半壁江山.本文试图站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解读何腾蛟在这一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并对这一时期崛起的贵州知识分子群体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7.
20世纪30年代的文实之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太原 《近代史研究》2005,1(6):163-19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场大变革时期,无论是政府中人还是一般教育者都试图对变革有所影响。文实之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论争首先发生于广州,1932年5月19日,邹鲁等政要提出在广州各大学“停办文法科或减少数量”,由此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栏引发了讨论。相差仅11天,陈果夫也向国民党中央提出了“十年之内停办文法科”的教育改革方案,此后围绕着是否应该“抑文重实”发生了全国性的讨论。这场貌似简单的关于一条具体教育改革措施的论争,实际上隐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诸如社会问题的解决、国难的因应、地方和中央之争、自由知识分子与国民党之争等无一不在其中。梳理纷纭,揭示细故,既可再现当时教育变革的场景,又可发现隐藏在教育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48.
中国亚述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洪更  陈德正 《世界历史》2005,1(5):121-128
古代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近三千年的时间里,古代两河流域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然而,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在外来民族的征服和同化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化逐渐泯灭了。尽管希腊一些史家的作品和希伯来人的《旧约》保存了一些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49.
2005年8月3~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政协武汉市委员会和江汉大学在武汉联合召开“救亡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法国、日本、香港和大陆各地的学120余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80多篇。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0.
中日知识分子的"崇文"与"尚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知识分子可比较之点颇多,本文只从历史的角度,选择“崇文”与“尚武”作为比较内容,探讨中日知识分子“崇文”与“尚武”的原因及其影响。宋代皇帝们“重文轻武”的思想与政策,是造成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成为“文弱书生”的渊薮。由于在知识分子中还有不绝如缕的乱世“右武”思想与主张及其勇武精神,才使近代中国免于列强瓜分。日本知识分子所受“尚武”风习的熏陶自中世开始,中经近世直至近代,几乎没有间断,其“尚武”程度远甚于中国知识分子。日本知识分子由于“尚武”精神的过度膨胀,从而导致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走向摆脱外敌入侵时所起作用的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