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中极为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历来是学者争相讨论的议题龙角是龙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常见的龙角形象分为瓶角形和螺角形两种本文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和图像学分析,试图以分布地域和施用规律进行探讨,力求理清螺角形龙纹饰的传承发展,并阐明螺角形龙纹饰作为文化符号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螺角形龙纹饰出现于商代晚期,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晚期,器类以炊食器、酒器和水器为主该纹饰的文化因素来源于商文化,在周文化中得以传承,并被周人所使用。  相似文献   
112.
《江汉考古》2021,(2):39-45,38
2020年4~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垣曲北白鹅墓地抢救发掘了9座两周之际贵族墓葬,出土了铜、玉、石、金等文物500余件套。其中,铜盒7件,M6出土5件,M4和M9各1件。铜盒均制作考究,应为墓主生前所用之器,其性质及功用有待讨论。  相似文献   
113.
本文对刘家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族属、文化来源以及刘家文化的分支碾子坡遗存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还对先周文化的渊源进行了探讨,提出先周族早期可能是在杜水流域附近,后来才迁徙到漆水下游的邰地,这可能是武功郑家坡先周文化年代的上限,为商代二里岗上层或略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4.
曹斌 《江汉考古》2007,4(3):60-66
先周文化一直是考古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对于先周文化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形成了四种主要的观点。通过对刘家文化、郑家坡文化、关中西部商文化、碾子坡文化等的分析,我们认为郑家坡文化与西周文化一脉相承,以联裆鬲等为代表的文化因素是周人的固有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5.
刘逸鑫 《南方文物》2022,(2):234-241
对于狄泉周城城邑性质的研究,应遵循考古材料为本位,金文、可靠传世文献为向导的基本原则。综合各种因素判断,在春秋晚期“诸侯城周”以前,狄泉周城是隶属于成周核心区域、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次级周邑。  相似文献   
116.
高广仁 《文博》2000,(2):45-53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掉最后一个敌手——齐国,结束了战国时期极其频繁、极其惨烈,动辄斩首数万、十数万,甚至数十万的战争灾难,形成了“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秦帝国。实现了周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17.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以74岁的高龄病死在他的女婿邹惟高的家里,是年为明洪武七年,也就是公元1374年。倪云林死后,起先暂时葬于江阴的习里,有长乐的王宾替他写了《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忐铭》。后米又改葬于无锡芙蓉山的祖故,苏州的周南老为其写了《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再后,张端也撰写了《云林倪先生墓表》,立于倪氏的故墓之上。  相似文献   
118.
谯周是我国三国时期的“通才达学”,所撰《古史考》(已佚,有辑本)曾“与《史记》并行于世”。本在考明谯周生平的基础上,着重对《古史考》进行了研究,认为:《古史考》乃通考古史,而非专纠《史记》之谬;除考史之外,还多考古制,并兼杂考。其对《史记》的考辨,除纠史之外。还对部分记载不详的地方有解释性的补充与说明,对地名有所考究,对太史公论赞亦有纠驳。其考多确实可信,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9.
1990年,我在一篇题名《缘分》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相似文献   
120.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根据《韩诗外传》卷五引《关雎》诗作“鼓钟乐之”.遂旁征博引,不遗余力证成韩《内传》作“鼓钟”,孔子“所见《诗经》必作‘鼓钟’.而今传本《毛诗》作‘钟鼓’乃后出误本”.并进而认定后人说诗一方面“用《毛诗》‘钟鼓’之”,一方面“仍取韩说房中之义,斯为谬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