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唐卡(藏语音译),西藏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纸(布、丝绸)作底,以彩缎镶边装裱而成的彩色卷轴画,可随意移动,便于收藏。它以自身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华民族的艺术花苑中独树一帜,其精湛的工艺和神话般动人的画面更是享誉世界。  相似文献   
62.
8年前第一次接受本刊采访.这位以画表情荒诞的“泼皮光头”而成名的艺术家就坦承,他一直在生存与反抗中寻找折中点:“对于一只老鼠,它一生最高兴的事就是活着不被吃掉,或被陷阱夹到。  相似文献   
63.
雷发林  穆林 《旅游》2006,(3):84-89
毕加索曾说过:“没有体会过马拉加阳光的人,就创造不出立体主义的绘画艺术。”马拉加,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的第二大城市,是天才画家毕加索的故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莱桑德赞誉这片美丽的地方是“天堂般的城市”。  相似文献   
64.
年过七旬、头发斑白的古稀老人马之俊, 十年来四处奔波,踏雪寻梅,千图吟梅,万里摄梅。已拍摄出2000余幅梅花作品,并配上自己创作的咏梅诗词,用甲骨文、篆文等书法撰写制作出《千梅图》长卷,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梅痴”。  相似文献   
65.
房学惠 《收藏家》2006,(4):49-5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日本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但是日本人在学习、接受中国绘画的同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模仿,而是将中国绘画与日本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机融合,使日本绘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与中国绘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在继续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日本传统绘画的同时,主动学习西洋绘画中的某些表现技法,从而开创了日本绘画艺术的新境界。中国是日本绘画的收藏大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部分博物馆、文物商店、工艺品公司、画廊以及私人手…  相似文献   
66.
何凤莲 《收藏家》2006,(8):35-40
1957年,赵少昂(1905-1998年)接受了灯塔月刊的访问。他首先提出了“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的看法。这是他经过了数十年在艺术上探索,和从国外观摩艺术后获得的体验得出的。个性宽容谦让的赵少昂只是道出一己的体会,同时也对中国绘画这门艺术作出了肯定的看法。两年后,赵少昂接受了另一次的访问。他明确地道出中西绘画相异之处。他说出对西洋绘画的看法:“西方用笔之呆滞,赋色之凝结,徒得其形,乏味外味,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西方绘画的方法与中国绘画的方法,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那只是用另一方式说出“国画是艺术的最高峰”。西画不独在用…  相似文献   
67.
程大有陶瓷刷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歧 《收藏家》2006,(3):48-52
(一)民国时期著名瓷绘家程大有,竭尽毕生精力,执着地研习刷花艺术。他遵传统、师大化,善于接收外来文化并为我所用。把陶瓷刷花艺术作为造型的工具,运用到陶瓷绘画艺术的广阔领域之中,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形象生动的艺术作品,使陶瓷刷花艺术得以独树一帜,从而丰富并发展了我国传统陶瓷绘画的表现技法,为中国陶瓷绘画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程大有(1902-1945年),江西浮梁新平人,原名桂森,字子辉,号程鹏,又号新平野叟、赣浮野叟,开办大有美术图画馆,43岁病故。作品常落款为:程大有、程大有出品、升古陶画社、子辉程鹏绘、馆设景德镇赛宝坦29…  相似文献   
68.
在二十世纪20至30年代,以广州为重镇,东莞、香港诸地为辐射地区,出现一批以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粹艺术的绘画团体。他们深感清末民初以来广东画风萎靡不振,正统的国画受到来自于东洋、西洋绘画以及当时所谓的“折衷派”的“新国画”的冲击,因此试图结合广东地区的国画力量,“把历代绘画的成业,简练揣摩,振开风气”,[1]从而形成了近代岭南绘画史上一个独有的美术群体——广东国画研究会。  相似文献   
69.
邓峨 《丝绸之路》2006,(7):49-50
现在喜好书画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可算作其中一员,对杨志印的画我十分喜爱,因此我想用一个非专业的普通观众的眼光,谈一些我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0.
前不久,收到由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忠等同志送来的古绢本绘画手卷一帧,想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展出。受命后,我便夜里挑灯,开始了艰辛的工作。经过对作品落款和题跋鉴定确认,绘画作者系清代画工张伯龙父子。张伯龙,字慈长,福建永定人。擅山水、人物。《图绘宝鉴续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