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9篇
  免费   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图坦卡门     
他死时年仅十几岁,是一个强大家族的最后继承人。这一家族统治埃及及其帝国长达数百年。他被葬入墓中,并最终被人遗忘。自从1922年他的陵寝被人发现后,世人一直在猜测他究竟遭遇了什么,其中最极端的猜测认为他是被人谋杀。在被发现80多年后,他第一次离开墓室.接受了CT扫描(上)。这为人们揣测他的生前诸事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描绘这位少年法老的准确法医学复原图(右)提供了精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92.
在明清各地方志中,“八景”、“十景”之类的记载可谓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仅据我本人对江西各县县志所作的不完全统计,就找到29处,景名236个。关于江西“八景”的名称、分布、特色及其成因,已有肖华忠《江西“八景”的分布特色及成因》一作过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93.
本文立足于洋务运动史、近代外交思想史既有研究,利用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档案,考察中法越南交涉这一洋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外交个案,探讨洋务时期整体外交思想,认为义利结合的整体外交思想为洋务时期清朝政府的基本外交指导思想,从而反思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研究中若干误区.  相似文献   
94.
读书     
《山茶》2009,(11):153-153
《少雨的土地·漫步》 该书堪称自然文学的经典,十四篇散文体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加州南部沙漠小镇及其周围土地的魅力。此书1903年第一次出版时便受到了读者的强烈追捧,而且经久不衰。在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的奥斯汀笔下,沙漠不再是空旷贫瘠的代名词,而是富有活力的迷人风景。  相似文献   
95.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精神。因此,一国语言政策的制定,语言立法的取向必然会受其语言文化的支配。通过对以民族优越感和使命观为价值导向的、以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核心的美国趋同型文化的分析来证明:正是美国这种特殊的文化维护了英语的绝对权威,主宰了以立法形式抗击双语教育的趋势。  相似文献   
96.
在探讨巴赫金的哲学思想时,大多数的批评家都倾向于用术语"复调"取代"对话主义"或者将二者归为一个概念。在巴赫金的著作中"对话主义"与"复调"确实是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但笔者认为二者相互之间绝不可能混而代之。  相似文献   
97.
吴跃农 《文史精华》2009,(12):19-26
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相似文献   
98.
日本儒教中的家族孝主义是家族国家观的重要基础。但是作为幕藩体制下封建武士之间的道德,它无法直接为明治近代化的目标服务甚至形成阻碍。因此家族国家观虽然植根于传统的儒教家族主义,但又是对其不适应时代课题的部分进行修正后,重新建构起来的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带有两面性,不是简单的“复古”,也不是儒教家族主义道德的简单复活。虽然家族国家观在统合民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其原理与近代国家原理之间存在抵触,致使家族国家观自身蕴含着重大的悖论。  相似文献   
99.
漳县元代汪氏家族墓地是目前国内罕见的元代墓葬群,现在已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葬之多,墓室结构之特殊,及出土的元代文物之多,国内实属鲜有。从元代汪世显开始的“三王十国公”及众多的达官显贵均葬于此,原有墓葬120余座。葬有200余人(含合葬墓和明代初期重要汪氏成员的墓葬)。  相似文献   
100.
长期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 :九一八事变时 ,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抵抗 ,是张学良“忍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命令 ,使他蒙上“不抵抗将军”骂名 ,做了蒋的“替罪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 ,需要澄清。 1 .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关系 ,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他与蒋的意见不同时 ,对蒋的命令可以不听 ,防守锦州问题即是如此。 2 .这一观点主要靠一些回忆录作依据 ,而许多回忆资料的说法存在种种漏洞。 3.事变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变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挑衅采取“力避冲突”方针 ,对事变后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不无影响 ,但事变前“力避冲突”与事变发生后“不抵抗”方针 ,二者有明显区别。 4 .事变发生后 ,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 ,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抵抗命令。 5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变的方针 ,并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不抵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变的处置是 ,诉诸国联 ,并准备抵抗。四个月后就发生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采取的是“一面抵抗 ,一面交涉”方针。 6 .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 ,下不抵抗命令的 ,是他自己 ,而不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