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陈冰 《中国西藏》2010,(6):44-47
强巴林寺亦称“昌都寺”或“昌都强巴林寺”。格鲁派僧人麦·喜饶桑布受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的委派回康区传法,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创建该寺,因寺内主供强巴佛,故称“强巴林寺”,占地300多亩,是藏东最早、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  相似文献   
12.
《晋魏隋唐残墨》第36号《夹注金刚经》是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的注释.此件《夹注金刚经》文字精练,释义甚精,内容上与《金刚经解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主旨与大乘佛教所宣扬的“性空”思想相一致.其作者身份可能是中晚唐时期某位禅宗僧人.  相似文献   
13.
马振犊  郝在今 《纵横》2013,(9):25-28
1938年,承担着陕甘宁边区锄奸、保卫、肃特工作的边区保安处发现在延安宝塔山下面的古寺里有一位僧人形迹可疑,他常和一个小杂货店老板接头。边区保安处立刻对僧人实施了抓捕,原来这名僧人是中统派往延安的特务,名叫孟知荃。  相似文献   
14.
禅茶入腹,沁人心脾。禅宗茶之"四谛",乃"和"、"静"、"怡"、"真"。"和"是茶道的灵魂,而"静"则是茶道的境界与氛围。此时,我们已从"和""静"之中向"怡""真"过渡。欢"怡"之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清明茶香,到高峰山品尝。山僧佛德合十。"高峰山僧人佛德的短信邀约,使我禁不住诱惑,奔那茶香而去。  相似文献   
15.
黄建国 《旅游》2013,(1):42-45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用数百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就是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作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有"中轮"、"轮圆"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从2500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16.
李国强 《收藏家》2000,(5):46-49
印度佛教约于七世纪传入西藏地区后迅速得到发展。松赞干布时期,减族学者吞米桑布札仿照梵文创制了藏文,藏文佛典的翻译从此开始。此时的译经主要是从汉文佛经开始,翻译成藏文佛经,是当时土番王朝及上层僧侣诵渎的经卷。约于公元779年建成的桑耶寺,是藏卫地区佛教史上的划时代的里程碑,有两件大事对于佛教在西藏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是此时剃度藏族僧人,标志着西藏从此建立了以藏族为主体的佛教僧侣组织;二是广译显、密典籍及传播密法。这一时期是西藏地区译经活动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7.
钟明善 《文博》2001,(1):49-52
唐代僧人以书法享誉后世者如辨才、怀仁、怀素、高闲、(巩言)光、亚栖,以其作品、艺业每为僧俗学人所称道。而僧无可却声名不显。近读《寂照和上碑》,初疑其为柳公权或裴休所书,读至尾始知为“少华山树谷僧无可书”。无可书法之精美直与柳公权、裴休相伯仲,唐代书史不能不有此一页。  相似文献   
18.
噶布拉碗是藏传佛教密宗的重要法器。佛教于5世纪传人西藏,在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期,西藏佛教密宗已经在使用人头骨、人肠、人血、人皮以及用女孩的腿骨制成的号角做法器和祭物。噶布拉碗大多为古代高僧头骨制成,是密宗灌顶使用的重要法器。密宗修法者在举行灌顶仪式时,在灌顶壶内盛圣水,在噶布拉碗内盛酒,师傅把圣水洒在修行者头上,并让其喝酒,然后授与密法。灌顶的意义是使修行者聪明和冲却一切污秽,是修密僧人在修密宗时必须举行的一种重要宗教仪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涉及佛教早期传入中土图像的汉画论著,多将一些出自鲁南苏北地区的人物骑象图误释为"僧人骑象图"。图像上的人物多被发或戴尖顶帽,应为越人或胡人形象,且整体画面主要表现仙境、狩猎及武库场景,说明此类图像与佛教无涉。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僧人在进行日常的佛事活动外,他们还用自己优秀的文学才能和独特的宗教情感体验,创作了不少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诗篇,其中有不少优秀之作,与当时知名文士作品相比也不遑多让。这些诗歌,或反映出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或以情语入诗,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