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明末清初,清水江下游所产之杉木,已成为远销省外的商品。为了争夺开设木行的权利,锦屏县的毛平、王寨、卦治三寨(内三江)和天柱县的坌处、清浪、三门塘三寨(外三江)展开了长迭二百多年的诉讼,即“争江案”。本文试图以“清浪碑”为主要材料,对“争江案”作简要述评,从一个侧面揭示清水江流域木材贸易与乡村社会变化的关系以及黔东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2.
何谓“畏磊之风”?溯本探源,得从先秦《庄子·庚桑楚》篇说起。老子有个高徒叫庚桑楚,在较多地掌握老聃之术后,便前往北方,居住在畏磊山上。他遣散了自恃聪明的仆隶,疏远了自视仁义的侍女,与当地纯朴善良的人朝夕相处,起用勤劳勇敢的人办事,这样过了三年,畏磊山获得大丰收。这一带老百姓深受其惠,相互见面说:“庚桑先生刚来时,我就很诧异,从短期看,他清静无为,从长期看,他功德无量。我们何不一起推他为主,建祠致飨,把他当作土神和谷神敬奉起来呢?”由此可见,“畏磊之风”是当年畏磊山一带百姓对庚桑楚感恩戴德而自愿立祠…  相似文献   
33.
探访宰相村     
吕宝荣 《旅游》2002,(9):38-39
探访宰相村归来,刻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那样强烈.以至于时间的消磨.岁月的冲刷也不能减退一丝一毫的清晰。  相似文献   
34.
高文 《四川文物》2002,(1):38-41
长期以来,一些学认为苏东坡之后均在外地,无一回蜀,故眉山无东坡后代墓葬。清代虽发现过苏墓,但未能确指。1974年以来发现的苏符墓碑、行状碑及铭砖等.是研究东坡之孙白鹤翁苏符生平及其墓葬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5.
《郑文公碑》自宋代被发现,清代被重视,多少年来,考证、评论不一。本文综合各家观点并参以己见,全面、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该碑的时代背景、书风特色及其地位、影响,认为该碑堪与《瘗鹤铭》一北一南,并列为六朝碑刻双绝。其作者郑道昭理应视为与王羲之齐名的大书家。  相似文献   
36.
天水郡因"天水湖"得名。南宋《妙胜院敕碑》明确记载"天水湖"在"天水县茅城谷"(今甘肃礼县红河镇草坝村),并言"其水冬夏无增减",此与南朝郭仲产《秦州地记》所载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纠正《水经注》关于"濛水"水系的误归。"茅城谷"即"昧谷"、"卯谷"、"禺谷"、"西谷",因濛水(峁水)得名。《妙胜院敕碑》的发现,证实了《水经注》所载"旧天水郡治"、"上邽县故城"、"西城"皆在峁水河谷。这为揭开"天水"、"昧谷"、"西"、"邽"之地望和探讨古地名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7.
刘琴丽 《安徽史学》2016,(5):138-142
《新安文献志》所收撰于后唐天祐十一年(914年)的《程岩勋德碑》,实则节录、删改唐永泰二年(766年)所刻《唐李宝臣纪功碑》而来,为伪碑。《新安文献志》在《程岩勋德碑》和程岩之父《程士庸墓志》后所附的程敏政按语,疑点重重,分析表明《程岩勋德碑》可能是程敏政伪造的碑文。  相似文献   
38.
冯其庸 《中华遗产》2007,(10):20-21
在2006年5月,洛阳李楼乡出土了一件唐代元和九年(814)十二月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经幢底部已残损,但大部完好。经幢上所刻经文,即《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按1900年敦煌藏经洞发现后,曾出土景教经典《志玄安乐经》和《大秦景教宣元本经》两件,为天津大藏书家李盛铎所得,此两件景教经典,学术界至为重视。  相似文献   
39.
邓瑞 《郑和研究》2007,(2):62-63
阅江楼在南京西北狮子山上,山的西面和北面,有浩浩荡荡的长江流过,形势雄伟。  相似文献   
40.
明朝国史仅记明太祖“讳元璋”,而太祖旧撰之《朱氏世德碑》,透露了他“重八”的初名。但在各种明清典籍中,重八之名从未与太祖直接挂钩,也不知他何时更改雅讳。然而“元璋”的御名定于明朝建国前夕,是可以考知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几个太祖的“曾用名”,从其出现的时代以及相关记载的史源关系上考察,可知:“兴宗”之名当存疑,“元龍”之名不可信;这些名字可能皆出自民间想象,是民众参与明太祖形象构建的产物。对明太祖“易名史”的考察,引出了明初史料的可信性问题,对于较为特殊的明朝开国史料,应放在相关的史料系统中,梳理其源流关系,以断其真伪,不可不加考辨地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