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9篇
  免费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51.
《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是清初四大平定御碑之一,其内容为:追述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诏征讨朔漠的杰出贡献;次述青海之战中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等人的平叛战绩;后述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献俘仪式。  相似文献   
52.
敦煌汉简出土时间早、数量庞大,直接促成了近代简牍学的产生。其内容包罗万象、语言文字资料丰富,又为二十世纪简牍学的发展提供了资料支撑。进入新世纪后,在“融通汉唐”的史学潮流中,作为连接简牍学、敦煌学桥梁的敦煌汉简,将成为简牍学甚至整个出土文献学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的突破口,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3.
许绢惠 《敦煌学辑刊》2007,73(4):137-153
<金刚经>信仰在中国由来已久,自五世纪鸠摩罗什在中土翻译以后,该经的思想便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为区域范围探讨<金刚经>信仰世俗化的过程.敦煌莫高窟有关<金刚经>的部分,除了大量的写经外,尚有十七铺金刚经变、<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本文则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及<持诵金刚经灵验功德记>为讨论重心.  相似文献   
54.
释迦牟尼舍弃王位,专心修道传法,为后世佛教僧人作出楷模.后世僧人效之,既出离世俗,则"不干世事,不作有为"(<洛阳伽蓝记>卷2).<遗教经>云:"持净戒者……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梵网经>甚至说"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至于从军征战,尤为僧戒严禁,<梵网经>说"佛子不得军中往来."  相似文献   
55.
本文集中考察了敦煌《难月文》愿文范本为主的中古诞育方面文献,兼及密字道法符印中疗治难产等疾患的念咒吞符等方法.在唐宋之际,围绕着诞育、家庭社会会有一系列活动展开.由家庭舍财发愿、祈求妇女平安顺产,通过寺僧诵经赞像求取功德,以回向保祐母子平安,是当时社会人们处理诞育的主流形式.大略反映了唐宋之间民众在诞育方面的意愿和行为.  相似文献   
56.
邢鹏 《收藏家》2022,(5):83-90
<正>五、佛陀涅故事及相关题材造像据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374)的记载: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据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007)记载:“(佛陀)语阿傩言:‘汝可往至娑罗林中,见有双树,孤在一处。洒扫其下使令清净。安处绳床,令头北首。我今身体极苦疲极。’尔时阿傩及诸比丘闻佛此语倍增悲绝。阿傩流泪奉敕而去。至彼树下洒扫敷施。皆悉如法。还归白言:‘洒扫敷施皆悉已毕。’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入娑罗林,  相似文献   
57.
孙兵 《收藏家》2022,(5):91-96
<正>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  相似文献   
58.
莫高窟北朝时期菩萨璎珞是典型的西域造型,至隋代,菩萨像上开始出现与北朝西域璎珞有显著差异的上下一体、装饰通身的璎珞。莫高窟隋代菩萨这种“通身式”璎珞在造型和材质上既融合了中西方多元文化因素,又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隋代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应时而变,开启了本土化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59.
传佛教中的供养神,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又以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617-650)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神,曾派化僧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等像,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经传入,经中也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一-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  相似文献   
60.
墨脱,位于西藏东南角,面积3.4万平方公里,古称.“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这里地形北高南低,四面环山,形似莲花,雅鲁藏布江纵贯全县南北。大藏经《甘珠尔》称之为“佛之;争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