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日本是中国近代最凶恶残暴之敌国,一部中日近代关系史,就是日本侵华、亡华史,也是中国民众之血泪史。文章从清季甲午战争入手,对1895~1910年中、韩、日、俄关系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清季东北亚局势及中日关系本质特征的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52.
周华斌 《神州》2013,(6):220-220
在中学阶段,历史学科作为中考必考科目以后,如何科学学好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即是已经发生的事件,它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识点的稳定性,决定了该学科的规律性。善于把握好这些规律,就抓住了学习本科目知识的本质方法。一,穿起时间的线5/2一个历史事件总是发生在一定特定的历史时间段落里。这些时间就构成了整部历史的时间线索。学习者和研究者只要耐心的将这些时间串联起来,就会发现,从古到今,历史在演进,时间在变化,事物在发展。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是由政治和朝廷的更替为先导的。从整个历史看,时间越来越接近现  相似文献   
53.
世纪末的史学反思应该是一种更加趋于开放和自由的学术讨论活动。所谓新史学并不是由哪一家历史现单独指导出来的结果,而是由许多家不同的历史现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实问题是终极性的,它决定着我们对历史问题的所有认识。而这正是历史感的源泉。历史感提醒人们历史是不可超越的,史学意识则提示历史学家历史学是必须被超越的。  相似文献   
54.
关于第一次反法同盟的研究,国外学术界已经给予很多的关注,不仅在法国史学家撰写的法国革命历史著作中进行深入探讨,与之相关的研究也还将它置于1918世纪末欧洲国际关系的实际环境之下进行深入探讨,取得很多颇有建树的成果。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一直在进行着,并取得一些成果,但远不及国外的研究那么深入。本文仅试图通过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对1793年形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发现问题,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5.
俄国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人口的社会成分变化可回答不同社会集团的移动和迁移问题 ;18世纪下半期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农村 ,农民移居城市数量不足 ,部分市民迁往农村或转为农民是俄国城市化缓慢的直接原因 ,国内总的经济形势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18世纪下半期— 19世纪上半期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分化程度和规模不够 ,市民和农民比重变化具有周期性互动性质 ,主要取决于经济形势和城乡经济条件的变化 ;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变化反映出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6.
历史与理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人类的社会性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战后以来,西方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和专业分工所导致的学科“碎化”趋势愈演愈烈,弊端也日益明显。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于复杂多维的国际政治现象,任何一种研究途径都有其合理性与有效性的限度,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极为模糊,这就决定了依托不同的知识谱系,打破相关学科间的藩篱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以国际关系的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之关联这个基本问题为例,优秀的论著表明,理论思考可以卓越地体现在历史叙事之中,而历史实例的娴熟运用则能有力地支撑理论建构。但多年来国内这两类研究颇有一种相互隔绝甚至厚此薄彼的倾向历史家常常只摆事实不讲“道理”,认为国际关系不过是对外政策及其实践之总和,并无抽象理论可言;理论家则言“义理”而罔顾事实,视历史研究为小道,结果把理论架空。有鉴于此,本刊特约请国内几位国际关系研究者,围绕几个具体研究领域来共同探讨这一主题。讨论的目的当然并非刻意高抬传统人文主义或任何单一研究途径的价值,而只是提醒人们举凡学术研究,无不靠事实与理论相互联系共同推进。历史研究是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历史  相似文献   
57.
科学史学派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术派别。本文认为它的崛起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大规模引进有关。体现着历史学由作为启蒙思想载体的进化论史学向作为特殊的认识工具的科学史学的转变。傅斯年在科学史学派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和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58.
米罗诺夫是当代俄国社会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苏联解体后,他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两卷本的《俄国社会史》。该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借鉴了年鉴学派等西方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发挥了计量史学的独特功能,以其丰富的资料、缜密的论证和新颖的观点。对18-20世纪初帝国时期的俄国社会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本文通过对《俄国社会史》的写作构想、基本内容与理论框架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书所取得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俄罗斯社会史研究的水平和发展方向,是俄罗斯史学在新世纪崛起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9.
有无完善的学科自身理论,是判断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史学年龄不小,却是一个未长大的孩童,何也?原因即在于它没有建立起像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乃至文学、美学诸学科那样的系统化学科自身理论体系。以往学界人士喜欢自诩:“自从拥有唯物史观,历史学变成了真正的科学!”这里姑且不论历史学在本质上有没有成为“纯科学”的可能,即便有,也绝非仅有唯物史观就够了。  相似文献   
60.
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在几代学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简单地以“现代化范式”替代“革命史范式”,未必是正确的思考方向。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只能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这是我们今天需要努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