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21.
东魏、北齐时期,国家设置"道"作为大都督、临时行台和地方化的稳定行台的活动区域的规定.但是,随着东魏、北齐国家军事征讨制度的改变,逐渐取消了大都督和临时行台的设置.在这个过程中,"道"与地方化的稳定行台成为固定的结合,因此,"道"成为地方化的稳定行台区的代称.这种"道",实际上,是东魏、北齐国家控制地方的重要军政区域,在对外实行军事防御以及保证国内统治秩序的稳定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2.
台湾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宝岛,气候温和,风光秀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台湾,凡有街市总有小吃,摊点星罗棋布,林林总总。台湾小吃多集中在夜市中,如宜兰的六合夜市、新竹的花园夜市等。单是台北就有松山区的饶河街夜市、中山区的辽宁街夜市、万华区的华西街夜市、士林区的士林子(剑潭)夜市、  相似文献   
823.
越南后黎朝初期的五道划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都城居于中,诸道分布四周外围的态势,形成较为简单的"中心—边缘"圈层结构。随着后黎朝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政治层级和组织结构日趋完备,形成了"中心—京路—藩路"的圈层体系。不论是政治上,还是地理,圈层结构形态更加明朗。越南自立政权从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到后黎朝京路与藩路格局的形成,真正实现了"宅天地之中"的目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中国的制度文化思想贯穿其中。在宗藩关系视阈下,作为藩属国的越南自立政权处于华夏政权统治圈层的最外层,而对于越南自立政权而言,其自身的内部圈层既有模仿中国行政制度的相似性,又有其自身政治、地理所决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24.
佛教造佛中的力士像与天王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00,(5):26-31
迄今为止的佛教雕塑研究,对于佛像和菩萨像的特征,断代及其演变过程,都已经比较明确。相比之下,力士像与天王像的讨论则显得比较薄弱。这种薄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对于二者造型特征的把握比较膜糊,以至于同一造像或同类造像在不同的图录和著录中,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悖的定名。  相似文献   
825.
紫金山大云院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柳树口镇东中村紫金山山坳之中,创建于五代后唐时期,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现原有建筑均已被毁,但留存不少碑刻资料。文章通过对大云院现存建筑遗存、碑刻资料的梳理,对大云院的发展历史和重要文物的历史价值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826.
近代以来,在民族苦难的感召下,一批批有志之士从各种思想中寻找“救国救民”之道。自东汉传人并在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佛教,无疑也成为众多志士仁人们寻求的目标,其卓有成就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作为康梁同时代的先进人物,黄遵宪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作中展现了“排佛救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而这一思想又集中在其作中的两处,一是《日本国志》中的《民俗志四?佛教》;二是五言长诗《锡兰岛卧佛》。由于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该思想,因此也往往容易被研究们所忽视。笔试从上述两处对黄遵宪的排佛思想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27.
《东夷图说》是一部长期以来被人忽略的中外交通史典籍,其中的《佛郎机图》与《吕宋图》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人绘制的欧洲人图像,作者为明朝万历年间出任广东右布政使的蔡汝贤。由于是书曾为《四库提要》作者所否定,本文从多方面进行考证,认为此书所载为当时人记当时事,并非虚谬,且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28.
憨山德清的三教融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霞 《安徽史学》2001,(1):16-19
憨山德清从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场出发,以禅宗的“明心见性”说来解释儒家的学问之道,以佛教本体论和八识说来发明老庄道学之旨,又以儒家伦理思想去解释佛教教义与戒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三教互释思想。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同源于一心,故“三教本来一理”、“三圣本来一体”,三圣三教之间“所同心,所异迹”,从根本上说,“孔老即佛之化身”,万流朝宗,百川一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