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福建史志》2006,(2):4-5
社会主义新编地方志工作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国广大方志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传承中华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  相似文献   
22.
左玉河 《史学月刊》2004,1(9):62-71
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在清末“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过程中,开始对中国古代学术进行初步整理,肇始了对中国学术遗产进行发掘、梳理、研究和整合之工作。以西方新知、新理、新法整理中国传统旧籍,发明中国旧学之新义,是晚清学术演进之必然趋势。以新知阐释旧学,以中学比附西学,以近代学科体系界定中国旧学,是晚清学者整理中国旧学之基本思路。正是在对中国传统学术不断进行整理和整合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学术开始转变其固有形态,逐步融入近代西学新知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学说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使我国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的前提下,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相似文献   
24.
胡成海 《纵横》2008,(1):6-10
97岁的阿沛·阿旺晋美,是一部人生的大书。他是当年在中南海勤政殿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唯一健在的代表,从年轻的庄园主少爷到西藏地方政府高官,从首席谈判代表到国家领导人,在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阿沛投身于时代的伟大变革,亲历了西藏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往事,他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自豪,虽历尽沧桑而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25.
冯素梅 《沧桑》2008,(5):140-141
"三礼"之学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中国后世政治制度、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很大。"三礼"之学在清初兴起,后大盛于乾嘉。本文认为清代"三礼"学的兴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即社会政治环境使然和学术发展整体氛围影响。  相似文献   
26.
《神州》2008,(2):1-1
红色文化网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全世界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和国际交往实践中创造的社会历史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推动社会进步的部分。  相似文献   
27.
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和侵爱尔兰。19世纪中叶,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迭起,成立于这一时期的爱尔兰民族体育组织,为了拯救爱尔兰民族传统文化,反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同化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求唤起爱尔兰民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爱尔兰民族体育组织不仅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且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政治独立的密切关系,积极参与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政治斗争,是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8.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社会对乡村认知转型的基本思潮,其演进脉络经历了生产主义、后生产主义和多功能乡村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从主体和功能两个维度进行乡村认知的基本框架,并从历史视角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变迁进行了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于乡村的认知大致经历了牺牲型乡村和追赶型乡村两个阶段,直至城乡统筹的概念提出,才有一定的改变。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乡村的三重价值——乡村的农业价值、乡村的腹地价值和乡村的家园价值。基于这样的多元价值,尝试性地提出了"乡村复兴"的概念框架。  相似文献   
29.
墨学曾为先秦显学,西汉以降湮没无闻,但在19世纪重新显露并渐趋复兴.详究此中原因,除西学东渐、社会变动等外缘因素之外,墨学在近代的重振还受到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的制约.乾嘉考据学的高度发展及儒学正统地位在近代的衰落,不但为近代墨学复兴提供了起点与机遇,而且影响着近代墨学的治学途径和风格.  相似文献   
30.
<正>文化的进步反映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力量,不仅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且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