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不对称形铜钺在古代是遍及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种典型青铜器,学者一般认为不对称形铜钺是古代越人所制造和使用的。其中云南青铜时代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不仅数量多、纹饰精美,而且种类繁多,但对于云南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的来源和演化莫衷一是。本文综合云南六十年考古所出土的不对称形铜钺,试对云南不对称形铜钺的类型和来源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32.
李理 《收藏家》2023,(2):2-13
清朝发轫于明辽东边外,最初是以女真—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地区相比,清早期文化具有关外特色,带有原始粗犷的渔猎民族特征,书画艺术尚未起步。在后金—清政权建立、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原传统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仿效中原的归属感。定都北京后,清廷采用“清承明制”政策,开始全面吸收、接受古代各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和思想文化,至清中期,完成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体系建设。在文化艺术方面,清廷对传统书画思想、创作技法和传世文物均十分重视,从宫廷内府对历代法书、名画的大规模收藏、著录,到皇帝、王公贵族、大臣对翰墨丹青的欣赏、临仿和创作,都体现出其对传统书画的仰慕。至今,清宫庋藏的历代书画文物,宫廷贵族仿临与创作的书画艺术品,都成为承载古代历史、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大器”。  相似文献   
333.
20世纪初,中国古物大量流散欧美,价格高、易携带的古玉尤为大宗。笔者于1979年-1980年曾旅行探访20余所博物馆,在各馆库房仔细研究玉器。到1990年代,再多次前往重要的馆藏从事专题研究。"良渚玉器上的刻画符号"就是当时我密切关注的专题之一。在本篇中,笔者除回顾百余年流散欧美的良渚古玉收藏及出版情况,介绍四件圆周有刻符的良渚玉璧外,也略论约16至20世纪仿赝良渚古玉的特征。  相似文献   
334.
仿拟是修辞格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高,在学术界被研究得比较多、比较深的一个辞格。文章从仿拟辞格本身研究、仿拟辞格语用研究、仿拟辞格的认知本质、策略、机制以及仿拟辞格中外对比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目前仿拟辞格的研究做综合性阐述、总结。  相似文献   
335.
房学惠 《收藏家》2005,(11):13-16
一、王鉴其人其艺王鉴是清代画坛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加上吴历、恽寿平,又统称为“四王吴恽”。王鉴的艺术思想及艺术成就曾对清代画坛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王鉴(1598-1677年),字玄照,因避清康熙帝玄烨的名讳而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出身于显赫的仕宦之家。祖父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当时复古派“后七子”的领袖之一,主盟文坛20年。《明史》本传称其“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