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01.
丁文俊 《丝绸之路》2012,(14):42-43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着一些耀州窑瓷碗,其纹饰优美,刻花犀利洒脱,印花清秀婉约,工艺先进,是宋代青釉瓷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瓷碗,更是宋代文化、经济昌盛的集中体现。它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对于研究宋代耀州窑在麦积区的发展、演变及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2.
景德镇山黛水碧,"水土宜陶",这里有着二千余年的制瓷(陶)历史。宋代景德镇独创的青自瓷闻名退迩,受到世人青睐,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元代开始在这里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巅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近七百年。而一直以来,这里民窑兴盛,遍布窑场,其产品甚至"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  相似文献   
103.
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出土的青瓷罍的发现,预示着中国瓷器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本文从制瓷技术的发展的角度,找到三种技术的交汇点在夏代出土的"釉陶"上。而瓷器起源于南方地区的重要原因在于各技术成熟的交点在浙南、闽北地区,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  相似文献   
104.
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相似文献   
105.
艾虹 《文物春秋》2014,(4):17-21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器制造国与出口国,明清之际曾生产了大量的外销瓷,并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本文通过对明清外销瓷的时代特点进行研究,剖析中西方交流之概况,指出这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方交流日渐加深的表现,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  相似文献   
106.
赵敏 《岭南文史》2014,(2):45-49
正广州地处沿海,历来是中国与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有"千年外贸港市"的美誉。早在汉代,广州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文王陵墓,就出土了波斯银盒等舶来品。南朝时,每年来到广州的各国商船有10多批。到了唐代,广州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港口,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到南太平洋和印度洋区域诸国。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当时的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中国最早的外贸机构和海关"市舶使"以总管对外贸易。从五代到宋元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城  相似文献   
107.
香玉 《神州》2014,(4):102-105
<正>生活阅历对一个画家来说,不仅要广,更重要的是深;不是浮光掠影,走马看花,而是孜孜不倦,探微钩沉。著名画家张真恺对生活的感悟、理解、向往,其作品表现出了学院派所提倡传统、写生、创造三部曲。他在艺术之路上,将继续追求与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子。艺无止境不断摸索张真恺13岁师从著名画家吴绶镐先生。在  相似文献   
108.
北宋时期当阳峪窑大规模盛产陶瓷,绞胎瓷因其独有的特色成为当阳峪窑的代表之一.本文通过探寻当阳峪绞胎瓷的历史,从绞胎瓷的特点入手,将其归纳为绞胎、纹理、人文三个方面,针对仿古绞胎瓷的制作工艺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绞胎瓷工艺传承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9.
陆锡兴 《南方文物》2011,(4):89-98,88
作者注意到了一个小小的事物——古代的像生花,现在一般叫做假花,像生者,仿生的意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微妙的问题,涉及到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习俗。像生花在古代的使用范围要比我们现代人想象丰富得多,不仅用于装点居室,最多的是作为首饰,簪于发髻、簪于幞头巾子,数量多,品种多,个体大,而且无论贵贱,无论男女。这种习惯,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消失了。香花供奉是传自西域的佛教,直到现代依然保持这个传统,古风犹存。至于用像生花饰于林木,改变自然,出現反季节的"春景",耗费了宝贵的资源,暴露出统治者的荒唐,是历史上著名的丑闻。像生花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在现代的考古发掘中不断地发现,远自汉唐,近至元明,历历在目。实物有软质的绢纸花,硬质的有木质涂金莲花,还有花、簪结合的金银花簪,其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乱真,令人惊叹,不能不佩服先人的丰富情感、细腻的观察力,超强的创造力。像生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物,是一种精神内核与物质外壳的结晶。因为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像生花陨落了,湮没在尘土之中,留下的只是沧海之一粟。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考古发现来研究像生花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借助文献材料。只有文献材料才能使得孤立的器物连贯起来,生动起来,当然缺乏考古发现,历史文献不过是一堆杂乱的记忆,是一些不可捉摸抽象概念。因此无论从考古角度,还是文献角度来研究事物,必须两手并举,这个原则不应为我们的专业所限制。  相似文献   
110.
学术界一般认为鸡冠壶--这一契丹民族特色器物是实用的,但鸡冠壶演化自皮囊,丧失了皮囊柔软贴身的属性,不适合游牧民族器物的特性,总体而言是不实用的.相反,它更多地担负了精神、情感、艺术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