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和平的-手.在朝鲜战争之后.由于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被向后推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转移到了和平谈判上来,并为此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  相似文献   
992.
马玉臣 《史学月刊》2003,(3):118-120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宋政府为推行常平新法,于各路首次派遣了提举常平官。对此,不少史书予以记载。但是,或语焉不详,或传抄舛误,提举常平官差派具体时间问题,存在着很大差异。梁太济、包伟民和龚延明三位先生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宋史食货志补正》和《宋代官制辞典》二书中,作了一些考证,提出了各自见  相似文献   
993.
春秋楚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楚长城并不是一道帽形长城,而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400年间根据不同防御对象建筑的三道长城。楚长城是依山而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军事战略防御工程,其建筑方式是石垛或土筑,主墙体为单护城栏型长城,建筑原始、粗糙、古朴、实用。  相似文献   
994.
关于中华文化研究 ,有一基点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界说 ,即“华夏”。本文通过综合各家学说、考据文典、辨析要义 ,剖析了“华夏”所具有的深刻人文内涵 :“夏”称得益于空间地域之方位 ,而“华”则受益于时间绵延之历史等人文意义 ,“华夏”合一即包纳了时空 ,“宇”与“宙”交相呼应 ,强化了泱泱“中国”之上国气度。而这一时空交合的观念又逐渐影响了“华夏”民族的自然和文化观念 ,如“天人合一”、“律历融通”等。  相似文献   
995.
胡宁 《福建史志》2003,(4):26-28
在续修新志过程中,篇目蓝图已定和资料整理工作完毕之后,大量工作便是竖写了。竖写是志书的基本记述方法。所谓竖写,就是纵向地记述史实,其最大特点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正确、翔实、完整地勾勒出记述对象历史演变的过程。由于竖写的这种特殊记述方法,其编写质量或多或少决定着志书的质量。那么如何提高续志竖写质量呢?笔者拙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6.
芥川小说<杜子春>的时间设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的同名故事。芥川在小说创作中以近代知识人的思考对原典中的素材作了取舍和改动。摒弃了原典中否定爱心的求仙主题,运用原典以及同类故事中以“幻相”的相对时间来完成人生教训的手法,提出了人对自身以及生存意义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1978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逝世2周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三首诗词,其中有《吊罗荣桓同志》一诗并附手迹。诗题标署写作时间为“一九六三年十二月”。  相似文献   
998.
《梅村诗话》以记叙明清之际的诗人事迹为主,萦旋着吴伟业史家的意识和诗人的心绪,借章引句的诗话形式以说史、存史,在清初诗话中别具一格,受到读重视。本只就《梅村诗话》的一些献问题,开展讨论,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999.
关于《松陵集》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陵集》中皮、陆唱和诗作的起迄时间,据皮日休《松陵集序》,为唐懿宗咸通十年至十一年。然而二人唱和起迄的具体月份,则历来未见有人深究,今略作探讨,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松陵集》当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000.
林道茵 《古今谈》2002,(2):55-56
杭州人都知道苏东坡,怀念苏东坡;苏氏有生之年,也时时刻刻想念着杭州,牵挂着杭州。宋熙宁四年(1071)苏东坡携眷离京到杭州上任。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他连续在杭州、山东密州以及苏州几个地方为官,但给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独有杭州。他初到杭州时,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