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440篇
  2012年   464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2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郭长海 《江淮文史》2007,(2):93-100
对秋瑾一生影响最大的女性有两位:前期是皖人吴芝瑛(枞阳浮山人),后期是浙人徐自华。秋瑾初来北京,吴芝瑛以家中丰富的藏书,提供给秋瑾阅读,秋瑾从中获得了许多新的信息,从此大开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从一个朦胧的女权主义者,跃进到激进的维新派。秋瑾从日本回到国内,徐自华则以大量资财,资助秋瑾办报,又提供联系会党的活动经费,使秋瑾从一个革命的宣传家,跃进为革命的实践者。尽管做法上不同,内容上也不相同,但两位女性在不同时期,都对秋瑾的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仪式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它具有象征特性、符号特性和场域特性,作为人类一套独特的话语,仪式是人类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超现实手段,仪式的这些特性与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3.
沙武田 《四川文物》2020,(3):92-111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南北壁两铺大型炽盛光佛巡行图壁画,作为后期重绘的壁画,对其时代的判定有元、西夏两种观点,其中持元代说者以"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为代表,但经仔细观察画面细节,作些辨析,持主流意见的西夏说更能成立,而由西宁王速来蛮主导营建的说法,完全不能成立。作为炽盛光佛变相的特例,画面反映出来的炽盛光佛巡行和本地僧团送、迎的场面,是重绘壁画时受西夏仪式佛教影响的结果,是西夏佛教重实践、重仪轨的图像记忆。而炽盛光佛星曜信仰浓厚的国家倾向,结合西夏佛教的官方特色,以及西夏时期沙州所处的社会背景,可以看到西夏人在第61窟的重绘活动,实际有地方官府和佛教界对国家和地方消灾祈福的强烈表达。  相似文献   
64.
《西藏人文地理》2020,(1):18-63
上午9点的拉萨艳阳高照。2019年10月12曰,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下称“青藏所”)拉萨部,20多名科考队员排成三列,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这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可可西里无人区湖泊考察任务的出征仪式。这群科考队员用简短而朴素的方式,正式为这次任务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65.
王韶锐 《神州》2020,(1):109-109
幼儿园科学情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完整科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使幼儿对科学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相似文献   
66.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往往被看成是文明产生的标志之一。根据美国学者的观点,衡量—个居民点能否称为城市右5个标准:一、城市与农村相比是有大人口的居民点,二、城市居民密度大于农村,三、城市的基本功能是分配,四、城市是交通中心,五、城市是需求中心。而按照比利时学者亨利·皮朗的说法,最早的城市起源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市场或是军事活动的要塞。  相似文献   
67.
68.
李浩 《民俗研究》2017,(4):79-89
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和道教都在不约而同地对自己的宗教仪轨进行整理。到隋唐五代时期,这些仪轨已经以一种相当成熟与规范化的面目运用于各自的宗教活动中,同时也被普遍应用于民间的信仰活动中。过去仪式相对简单、粗陋的民间信仰活动出现了程式化的趋势。民间信仰在吸收、整合了佛道仪轨后,以一种十分复杂的面貌出现,深刻地影响着宋明以后民众的诸类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69.
灾害公祭作为一种公共社会活动和仪式象征体系的一部分,可以折射出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东方之星"游轮翻沉事件发生后,政府采用民间俗信"头七"的时间举行公祭,而公祭之仪式、内涵、主体却与传统俗信差异极大。在此背后,隐含着世俗性事件处理与信仰性阴阳沟通仪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出世俗权力借公祭将死亡意义价值化、意义化的一贯逻辑,更进一步表明国家权力所型构的公共"纪念"仪式与民间俗信所支撑的个体祭祀之间的生死观存在差异。而透过对当代社会"祭祀"与"纪念"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传统信仰正呈现一种既交汇又对峙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0.
徐利明 《神州》2014,(9):32-32
<正>县文化馆是全县业余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它担负着宣传教育。传播知识,自我娱乐。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是提供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和创造精神文明的场所,它的活动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和一大批热爱群文活动的骨干。作为摄影文化,近年越来越受到领导的重视和群众的喜爱,正发挥着宣传教育,记录生活,传播真善美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已三十余年,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尤其是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