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户华为 《清史研究》2005,4(1):21-31
本文勾画张履祥由布衣寒士到地方偶像直至成为孔门圣贤的过程,并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透视其背后所蕴藏的宏富的社会内容.张履祥从祀的过程展现了国家和地方士绅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进行重新塑造的努力,他们既合作又冲突的过程折射出各自的价值取向,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机制与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23.
本文立足于洋务运动史、近代外交思想史既有研究,利用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档案,考察中法越南交涉这一洋务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外交个案,探讨洋务时期整体外交思想,认为义利结合的整体外交思想为洋务时期清朝政府的基本外交指导思想,从而反思中国近代外交思想史研究中若干误区.  相似文献   
24.
鲁迅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  相似文献   
25.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藏瓷器实物的考察,并结合《皇朝礼器图式》、《备物昭诚》等内府彩绘本清代典制书籍,考述了礼书记载的各式瓷质仿古礼器在乾隆时期确有生产,且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朝都有补做。同时,因清代礼制规定国家诸祀和内廷诸祀的行礼场所和受祭对象不同,导致瓷质祭礼器的生产制度、造型与种类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26.
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皇帝冠服中,明黄色朝袍的功用尤其引人关注。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朝祭所御”的概念往往含混不清,以至认为清帝明黄色朝袍既可亲郊飨庙又能御殿朝贺,模糊了朝服与祭服的区别。顺治十年(1653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傅景星奏言:“自古帝王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制,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衮冕黼黻代有不同,朝有朝服,祭有祭服,所以肃臣民而格上下也……”。本文旨在讨论清帝明黄色朝袍的不同作用,从而区分出朝服与祭服的不同。  相似文献   
27.
28.
日据东北时期,为了在伪满境内营造出一个万民崇奉的"国家信仰",从而达到钳制民众思想,操控傀儡政权,实现将东北地区在文化上与中国母体彻底剥离等政治目的,日伪当局先后颁布了大量相关法令并辅之以各种行政手段,将伪满"国家祭祀"的基本内容由初期的"尊礼崇儒"调整为中后期的"惟神之道",并将其纳入日本"国家神道"体系,最终实现了伪满"国家祭祀"的日本化。伪满"国家祭祀"的整体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传统儒教的扭曲复兴、日式祭祀的强行植入和"惟神之道"的全面垄断。显而易见,殖民者这种思想文化和精神信仰上的强加手段非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招致了溥仪及其部分随属和广大东北民众的普遍心理抵制。  相似文献   
29.
在沿袭唐代的基础上,宋朝继续设置武成王庙,并确定了相应的礼仪规则。但与以往相比,宋代武成王庙的礼仪内容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陪祀、从祀武将的标准与人选发生多次变动。而这种变化,恰与当时朝政以及意识形态的演变存在密切的联系,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其时代价值观的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30.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09-128,162
清代离宫圆明园及其附园中曾经修建大量的祀庙祠宇建筑,分别以龙王、关帝、土地神、花神等各种神灵为祭祀对象,清帝与皇室成员园居期间,经常来此祭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这些建筑的分布情况、具体形制、祀典特色作了详细考证,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