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1 毫秒
11.
抗战后期以动员青年人为主的从军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青年学生志愿从军”运动主要是配合国民政府的兵役制度改革和国民革命军的现代化改革.进入1944年后,由于经济压力和豫湘桂大溃败等原因,国民政府的危机局面日益严重,国内对国民党不满的政治力量日益活跃.美国要求蒋介石进行政治和军事改革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蒋介石试图通过扩大从军运动的规模,动员民间社会,以此推动国民党在军政事务和党务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彰显自己的领袖地位,减轻美国的外交压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战后 ,日本社会围绕教科书如何反映侵略战争历史的问题一直存在斗争。进步学者为编写正确表现历史的教科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艰苦的努力 ,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 ,近年来日本大部分教科书逐渐吸收了进步学者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而右倾和保守势力则竭力篡改历史 ,回避和掩盖战争责任 ,从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对现行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猛烈的攻击 ,给教科书出版社制造了巨大的压力。多家出版社迫于政治压力在 2 0 0 2年新版教科书的送审本中回避了许多重要的侵略事实 ,改变了许多重大问题的观点 ,这是明显的历史倒退 ,应当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生于1866年(同治五年),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据有关资料说,孙中山最初是想从军的,但当时清政府规定平民子弟不得学陆军,海军的福建水师学堂又被炸毁,受当时广州《述报》刊登的一些“西医从军”的报道及谋生等因素的影响,孙中山选择了学医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日军从军作家中,有一位名气很大的“专业作家”——石川达三,他与火野苇平一样,都是日本文学“芥川奖”得主(早在1935年,他就以中篇小说《苍氓》获得了首届“芥川奖”),但是他的“战争文学”创作却一度被“打入冷宫”,迥异于火野苇平作品所受到的待遇。  相似文献   
15.
黄伟 《安徽史学》2022,(1):73-83
抗战胜利后从军知识青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纷纷要求复员。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在经过一番布置后,国民政府允许他们陆续复员。按照计划,从军知识青年复员安置主要有留营、就学、就业和回籍四种方式。由于他们大多为学生,因此学业安置成为复员安置的主要方式之一。其时,蒋氏父子想继续利用这些学生作为维持统治的力量,于是想尽办法对他们复员后进行管控。但是,内战爆发后大部分复员就学的学生并未像当局期待那样站在自己阵营,反倒是他们因为压迫而不断反抗甚至投入到人民阵营。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一批为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高唱赞歌、涂脂打气;为日本国民战争狂热鼓噪喧嚣、推波助澜;为天皇笔战、为天皇献身的法西斯作家——“笔部队”。他们包括长期在军队服役并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作家”;受日本内阁情报派遣到侵华前线体验战争的“从军作家”及受报社、杂志社派遣或自愿赶赴前线的“民兵”。“笔部队”的这些作家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扭曲的“大亚洲主义”和狭隘的“文学报国”思想支配下,本着“吾为君书,吾为君亡”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7.
由于国际上对兵员的巨大需求、国内经济的贫困落后及苏格兰高地独特的社会传统,转型时期苏格兰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从军现象.当局通过授权制度对海外从军现象实行了管控,力图使海外从军服务于本国外交,并强制社会闲散人员到海外从军.尽管宗教情感和对国王的忠诚都起了一定作用,但大多数人去海外从军的基本动机主要还是为了谋生、追求财富、地位、荣耀或冒险刺激.海外从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与落后的经济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了苏格兰人向外移民,并加强了苏格兰与欧洲邻国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1944年秋冬之交,我不顾亲老弟幼,毅然逃出了日伪统治的沦陷区(合肥东乡长临河),来到国民党安徽临时省会——立煌(今金寨)。适值西南危急、重庆吃紧,“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轰轰烈烈,“安徽省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委员会”也应运产生,省主席李品仙兼任该会的主任委员,廿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淦兼副主任委员,保安司令部特党部委员汪廷霖担任总干事,负该会的实际责任。征集委员会设在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内,大门两侧,悬挂着一副红底金字、赫然醒目的对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它就像巨大的吸铁石一样,强有力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我这个从沦陷区逃出来的不甘过亡国奴日子的社会青年,也同一班大中学生、机关公务员一样,怀着满腔沸腾的热血争先恐后地响应了这个空前的“号召”。翌年元旦后,奉令开赴甘肃天水集训半年,未及喋血沙场,日本鬼子就投降了,又转移到陕南沔县接受预备干部训练,约10个月复员。时在1946年夏。往事如烟,迷离难辨,但有二、三事,深铭心版,在回首当年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9.
侯德础 《民国档案》2006,6(2):118-125
抗日战争后期于1943年11月正式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我国大、中学生在国民党战场战局危殆的紧急关头毅然大批入伍从军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亲自发动,经国民党、三青团、政府兵役机关和教育部门的努力推进,迅速形成知识青年入伍当兵的热潮,不仅使抗日军队尤其是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获得了大批有知识的生力军,也使中国的兵役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目前,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944年国民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而对于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从军活动,关注的还很不够。本文旨在对全国高等学府中学生数量最多、师资最强大、学科最齐全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从军运动,做以尽量全面的梳理。同时,拟就不同阶段的从军意识、动员方式、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这既有助于体现这所大学战时从军活动的全貌,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知识分子对抗战与建国关系的思考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