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孟子的实践哲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修 《史学月刊》2007,1(8):17-21
孟子的实践哲学是一个完整而精致的体系。在确立人为实践主体的前提下,设定了以仁政王天下的宏伟实践目标,规划了以道德实践为核心的内容,通过"求放心"、"思"、养心、养气等主体的思维实践,张扬善端,实现仁政王天下的实践目的。孟子在他的实践哲学构建的过程中,凝练出高扬主体价值、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人性与实践有机结合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2.
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社会精神文明、国民道德修养的传统,中华民族也不例外.两千多年前,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所建构的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德治仁政的思想体系,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对于现今所倡"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3.
任仲夷 《炎黄春秋》2002,(10):51-51
半年多来,因患病住院,极少与外界接触,在遵照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出于习惯,总不免经常思考一些问题。现在把我想到的问题之中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问题。法治与法制的区别问题和中国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讲讲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34.
德治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尚书》中就有了较为成熟的蕴化,本文试就此作一些架构性的分析与探讨。《尚书》的德治思想同其它一切类型的的思想意识一样,萌育于宗教或类宗教认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及治乱兴衰的经验积累,统治层对以国家为结构形式的社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德治思想因此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基础。德治思想的确立是在西周初期,主要缘于统治层对自身的内在观照与警醒。此外,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在《尚书》中也有初步的表述。  相似文献   
35.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在位的23年间(公元627—649年),是一个政治修明,百官清廉,家给人足的太平盛世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36.
社会生活中,究竟什么代表尊贵地位的标志呢?孟子说:代表尊贵爵位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的爵位,称之为“天爵”;另一种是人为的爵位,称之为“人爵”。“天爵”就是仁、义、忠、信的道德精神,乐善好施的君子人格等等,是发自人的本性的,天然的,令人尊敬的内在品质。“人爵”古代就是公卿大夫的头衔,现代就是部长局长的级别,这都是后来人为制定出来的。古代君子社会,人们不求“人爵”,只是一心修养自己的“天爵”。等到“天爵”修养到家,“人爵”也就自然而然随之而来,落到他的头上。在那时,修养“天爵”才是根本目的,“人爵”只…  相似文献   
37.
李知文 《文史天地》2003,(10):40-41
少年时代,在伯父的指导下,我仅读过史书中的一些名篇。步入青年,虽有条件较为系统地阅读史书,但对历代的诏书,一直不感兴趣,以为帝王之言虚诈而不足采。近日读了几位皇帝因灾疫而罪己之诏,方知其不仅值得一读,而且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38.
试论清代的"礼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朝是一个重“礼治”的社会.礼教、道德规范是清朝法律规范的核心。在清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不仅受着严密的成法律规范的约束,还受着无形的礼教、道德规范的束缚。就整体而言,清代不是一个“法治一社会,而是一个“礼治”社会。  相似文献   
39.
以德修身、以德齐家、以德治国是中国古代家训化中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修身进德、养育人的道德良心与高尚品质则是齐家治国的基础。家训化中的德治思想作为历史传统的一部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主要表现在加强道德建设、注重“德”“刑”并用,顾全大局、协调人我、振兴礼仪之邦,强调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熏染等方面。  相似文献   
40.
《攀登》2021,40(4):75-80
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德治纳入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中,不仅是农民的情感支撑,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的关键。乡村德治建设有助于价值体系的重塑,增强新时代乡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激发村民的自觉参与意识,为乡村振兴集聚人、财、物等发展要素。新发展阶段乡村德治面临建设力度不够、内生动力缺失、成效难以落地等困难,这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创新德治宣传力度并加大德治文化供给、挖掘优秀文化的积极因素并重塑乡村德治价值内涵、激发多元德治主体的活力、构建多重激励机制提升乡村德治的成效,实现乡村道德伦理体系的转变,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以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