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必需品,关乎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便极为重视粮食的储备建设和仓廪制度的完善。粮农类主题博物馆作为展示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媒介,在展示中国农业文明、粮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文章立足于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研究,通过梳理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以期展示中国农业文明,梳理粮食历史文化,为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理论研究贡献应有力量。  相似文献   
82.
钱婷婷 《区域治理》2022,(6):69-71,79
《族群空间与地域环境——中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地理与生态人类学考察》是一部结合历史地理学和生态人类学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巴人族群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过程以及巴人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的新著.该书是以纯史料分析的传统文史学科引入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是研究范式的新突破.巴人作为一个曾广泛活跃在西南地区的重要族群,对中华...  相似文献   
83.
浙北土墩墓遥感考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太湖地区包括浙北地区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古文化遗存分布区,仅浙北地区的土墩墓就有上万个。近四年来的遥感考古工作,已获得不少关于土墩墓的影象特征和土墩墓分布规律等的研究成果。航空遥感照片上的土墩墓的影象大小、色调、灰度、形态等是土墩墓解译的基本依据;同时影象所在的地貌部位,海拔高度是土墩墓解译的重要参考依据。浙北土墩墓主要集中在长兴和安吉两县,湖州市郊的西部也有较多分布,而德清和余杭土墩墓较少。浙北土墩墓的分布类型有山脊型、山麓型和平原高地型;浙北土墩墓就形态而言,有卵圆形、圆形;面积也有大中小之分,大者底径可达50余米,小者仅3-5米;另外就土墩墓的组合而言,有串珠型、集群型和离散型。土墩墓集中分布在海拔50-200米的丘陵缓坡上,海拔略高的平原岗地上也有较多分布,这种分布特征与古地理环境是有联系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地理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84.
对田野考古工作中由地下出土的我国古代居民的遗骸进行种族人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为草创阶段,主要研究工作由少数外国学者进行;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是该项课题研究的发展阶段和原始资料的积累阶段,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成为该项研究的主导力量,古人骨标本的积累迅速增加;自90年代初以来本项研究进入方法论的变革阶段,分子人类学、牙齿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广,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此外,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也是该阶段的一个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85.
吴超明 《江汉考古》2023,(5):82-92+121
麻家山类型属于十二桥文化的地方类型,可分为连续发展的两个阶段,约为商代晚期至周初。遗迹分析表明麻家山类型应存在社会结构的等级差异,同时,伴随着的人群流动还与成都平原有一定联系。从出土器物来看,铜器与中原文明关系密切,传播路径可能自陕南经成都平原至大渡河中游地区;石器则体现出较强的区域特征,可能与地理环境有关。此外,麻家山类型应为十二桥文化向西南扩张的重要据点,对于研究古蜀文明的对外交流及早期西南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6.
《江汉考古》2021,(6):107-117
  相似文献   
87.
杨青山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5,20(6):111-114
本文先论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接着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组合,用来反映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根据可持续发展原理将这些类型划分成五大类,逐个分析各大类的特征;最后就这些类型进行区域性分析,按照各种不同类型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先后次序进行组合,揭示不同区域发展现象的本质,从而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88.
唐希 《福建旅游》2005,(2):20-21
1976年,古学者从昙石山发掘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观测和测量,认定四、五千年前生活在闽江口的昙石山人接近于蒙古人种中的南亚类型,同时又具备了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到了二十世纪最后一、二年,学者们还发现昙石山人的颧骨下有一块骨骼,曾因为它是部分日本人的专有结构,因此被命名为“日本人骨”。这不能不说是考古与人类学上一次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89.
张锟 《中原文物》2005,(3):27-32
东下冯类型作为二里头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其分布的晋西南地区是古九州的一部分,依托于九州之一险太岳或四岳.所以,东下冯类型与文献中记载的姜姓四岳族关系密切,应属姜姓四岳族的文化遗存.这一族在夏代与夏人为同盟关系,夏亡之后与部分夏人一起陆续西迁,成为沟通西部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的重要媒介.同时,它也是构成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0.
渤海墓葬类型演变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墓葬从勿吉、靺鞨时期直至渤海亡国,经历了复杂的渐变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新近发表材料,对靺鞨、渤海墓葬的类型分析做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并从各型墓葬的分布地域出发,结合文献史料、考古发现、靺鞨--渤海势力范围及族体的变迁等多方面证据,对靺鞨、渤海墓葬类型的动态演变历程做了详细论述;进而指出,靺鞨、渤海墓葬类型演变的外部动力,在于靺鞨--渤海在民族迁徙、势力范围变迁、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夫余、鲜卑、高句丽、沃沮等诸多邻族以及中原王朝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