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01.
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学都是在互相影响和借鉴中不断发展而走向繁荣的。  相似文献   
102.
2008年2月20-22日,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组织举办了“两岸客家传统节庆民俗文化”学术论坛。来自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地的20多位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20余篇。20日上午举行研讨会,以后的时间是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03.
对于1930年代因"读经"而引发的争论,仅从政治思想斗争及国民党寻求统治的合法性而展开研究是不够的.争论的背景和相关论述表明,它更主要是立足于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立足于对传统文化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系的多种认识.  相似文献   
104.
韩子棹 《文博》2008,(2):92-96
将一定意境的雕塑理念通过一定范式的雕塑技法注入一定场域的雕塑本体而最终有机形成的一种特定艺术,可称之为"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相同,雕塑艺术的生成与发展,受制于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其他相关文化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5.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鸿隽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科学教育家,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他以中国知识界卓越前驱的敏锐目光,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任鸿隽在科学教育上的筚路蓝缕之功为世人所公认,他对科学教育思想的独特阐释与实践,以及在科学教育实践上提出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不仅在近代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为当今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6.
可持续发展文化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俊 《攀登》2008,27(6):144-148
“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表现为“分立”与“融合”,二者的分立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直接表现为科技的异化和人类价值观的扭曲,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和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科学与人文分立的历史追溯,发现既有科学对人文的压制,又有人文对科学的反抗。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选择,这既是理论发展的趋势又是现实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了科学与人文的内涵,体现了人文关怀,营造了“科技人性化”发展的氛围。科学与人文必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107.
邱翊 《攀登》2008,27(4):178-180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和心理健康教师的职责,还应该成为全体高校教师共同的职责和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08.
曹建国 《古籍研究》2002,(1):106-109,121
在某种意义上,解释(explanation)和阐释(interpretation)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经验材料在解释过程中的重要性.被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中;后者则主要强调活动过程中的文化参与,而被经常于人文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中。如果说解释是一种科学活动,而阐释则完成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最终目的在于保存文化价值,通过赋予文本以变动不居的生态存在形式使之适应于不同的环境而最终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09.
我虽然不是人类学的科班出身,而是“八十岁学箍桶”,“半路出家”。但是,我对人类学的兴趣却是与日俱增,对推动人类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是不遗余力的了。  相似文献   
110.
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是一个地方或地区的代号。每一地名的形成和演化与人们生息的自然和社会状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山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部,襟山带河,素有表里河山之称,更兼历史悠久,人积淀深厚,地名内涵尤其丰富。研究和探讨山西地名的成因问题,对于我们了解当地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