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南京大屠杀前夕南京人口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4,(3):127-13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右派学一直在南京大屠杀的人数问题上大做章,其中一个特别具有煽动和迷惑性的论点就是,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居民只有20万,加上5万的守城部队,“怎么会有30万人被杀呢?”日本右派学“20万说”的“根据”究竟为何?南京沦陷之前究竟还有多少人留在南京?对南京沦陷之前南京人口数字问题的解读为何大相径庭?本认为,日本右派学在论述“战前南京人口”时,在史料的选择上,他们只采用对自己观点有利的史料,而摒弃对已不利的一切史料;在论述过程中,他们经常不断置换南京市人口与南京城区人口、南京城区常住人口与南京城内人口等不同概念;在论述立场方面,则一直试图压低战前南京人口数字,以说明屠杀“30万”之不可能。日本右派学对南京战前人口问题的偏向诠释与解读,将不利于两国民众对战争仇恨的化解与共同历史的构建。  相似文献   
42.
1931—1937年,关内向东北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移民的数量少、波动大,移民运动一度中断;移民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以南满的城市和工业区为主;移民的居住年限下降,流动性增强。从移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迁移过程等方面可以看出,1931年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43.
黄璜 《人文地理》2013,28(4):27-33
老年人口迁移是老龄化社会的重要现象,它以提高生活质量为动机,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和独特的发展规律。本文系统梳理了发达国家成熟的老年人口迁移理论和实证研究进展,研究了老年人口迁移的宏观背景、迁移理论、迁移决策模型、迁移时空特征和迁移综合效应,构建了老年人口的研究框架。最后,针对我国老年人口迁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44.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出现了并社热潮,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提出了“七包”——包吃、包住、包穿、包婚、包丧、包生育、包治病。不久,农村经济开始崩溃,社员吃不饱,身体浮肿,甚至发生了饿死人的严重情况。  相似文献   
45.
人口迁移是人口变迁的王要方式,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手。因此,历代志书均重视对人口迁移的记述。第二轮志书应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保持志书记载的连续性。但是,已出版的志书对人口迁移的记述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第二轮修志既要合理设置篇目,分层次、多角度地对人口迁移展开记述,又要积极拓宽资料收集渠道,重视社会调查资料对人口迁移记述的作用,同时创新修志工作模式,开辟多种修志途径。  相似文献   
46.
随着宋代商品流通加快、市镇兴起及交通便捷,各地往来频繁,流动人口增多。唐代坊墙的禁锢被完全解除,人口迁移成为常见现象。五代末北宋初,镇江地区就有人口流动的记载,有的外迁户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本地望族。如丹徒刁氏原籍河南上蔡,五代时为避中原战乱迁居皖南宣城,至刁彦能因家贫投身军伍,在吴镇海军节度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