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玉林,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推动了玉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旅游市场的繁荣;但作为旅游市场支柱之一的旅游土特产品,其发展并没有跟上整体旅游市场的发展脚步,不少产品在省外或全国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本文针对玉林市旅游土特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玉林,位于广西自治区东南部,地理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早在公元996年,玉林州治设于南流县,迄今已有1000多  相似文献   
12.
陈塘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珠穆朗玛峰东侧的原始森林地带,北与尼泊尔一衣带水,隔河相望,是日喀则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也是西藏的未改乡(没有进行过民主改革,更别说人民公社、改革开放了)。这里是边境地区,也是单一的夏尔巴人的聚居地,平均海拔204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目前有6个行政村,390户1963人,人均现金收入不足干元。由于地理闭塞,交通不便,至今进出陈塘镇的所有物资,全靠人背畜驮。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渚文化的兴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良渚文化早期在水利设施方面的投入,为良渚文化的快速崛起创造了物质条件,而良渚文化中晚期水利投入的荒怠导致了它的衰亡。  相似文献   
14.
余茜 《旅游纵览》2016,(1):52-55
正大多数昆虫喜欢在夜间活动。所以,我们总是安静地"潜伏"着,与它们相约、相守、相望,它们总是无私地展示着多姿多彩、精莹剔透的美丽身躯,来回报我们的辛苦付出。我们将精灵的美丽定格,来与大家分享,让人们认识更多的昆虫,了解它们,喜欢它们,尊重它们,共同努力去维护一个美好的不仅是属于我们的生态星球。雨夜,滴答之声还是那么急促,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思绪又飞到了华山村。我的那些生命还在绽放的暗夜精灵们,你们还好吗?2015年的夏天,我和成都昆虫拍  相似文献   
15.
美食篇南岭中的奇味佳肴南岭(广东韶关)属于中亚热带地区的山地,常年平均温度比较低,约在18℃~21℃,温暖湿润,降雨丰富,因此非常适合各类植物的生长。很多野菜材料,比如常见的野香菇、竹笋、水芹菜等,已经成为当地人餐桌上的时令小蔬。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本地人种植的有特色的蔬菜瓜果,比如著名荸荠、芋头等。乐昌北乡素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美称,这里种植的马蹄具有色美、肉嫩、爽甜、渣少的特点,既可以入菜肴,也可以削皮后生吃。  相似文献   
16.
苏州茶事     
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共14属,397种。茶树的嫩芽制成茶叶泡水后饮用,有强心、利尿、养生、保健、防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进出墨脱的线路中,由米林县的派镇到背崩乡的道路不算最险峻,却是在整个墨脱以及背夫文化中占有最重要位置的一条路。整条路集雪山、原始森林、峡谷、田园风光为一体,沿途从最高海拔4221米直线下降到665米,垂线下降3556米,最大坡度系数达70%,平均坡度系数40%,从山地寒温气候带,直落于亚热带湿热气候带的背崩多。  相似文献   
18.
陈莹 《福建史志》2013,(1):21-23
历史上,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与内地的交通极为不便.海路自然成为福州对外交往的主要渠道。“山海相济”的地理环境,使其不仅拥有传统的农业文化。更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福州气候十分宜人,四季分明,水热资源丰富,冬季不冷且短暂.夏季较长但不酷热.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优良的生态环境使福州的物产较为丰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气候条件.为福州提供了发生和发展海洋文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世界》2010,(11):35-35
地理位置:亚洲西南部 气候特征: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其他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  相似文献   
20.
正广州茶文化的出现与本地亚热带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也是岭南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源于巴蜀地区的竹枝词传到广州地区以后,出现了专门咏茶的广州竹枝词,"广州有女多采茶,采茶之户千万家",正是广州茶业之盛的生动写照。现把记载茶的广州竹枝词进行整理,从中梳理出广州茶文化的相关内容,为地方志研究提供资料的同时,也为开发利用茶文化旅游资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