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以其重大学术价值,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认定为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夯实巩固夏文化研究传播的高地,洛阳市应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从“强化学术研究,完善人才体制建设,打造夏文化传播示范区和夏文化精品旅游区,拓宽文化资源品类,抢占文化资源高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32.
这里所谓前期夏化,按笔的划分,主要指的是二里头化的东下冯类型一、二期。这一类型的前期夏化,据调查和发掘,多分布于晋南和晋西南,其遗址就目前的初步统计约有六七十处,其中位于夏县偃掌镇东下冯村的一处,面积最大并首先发掘,故而将这一夏纪年期的二里头阶段化称为“东下冯类型”。据仇士华先生在其《有关所谓“夏  相似文献   
133.
随着国家对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大力倡导,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建设智慧化平台。为更加紧密地连接博物馆与观众,提升博物馆服务公众的能力,博物馆智慧化互动平台应运而生。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智慧化互动平台的建设,旨在提升其公众服务和社会教育的能力,使公众深入地了解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历史与文化。文章对当前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智慧化互动平台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探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博物馆智慧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4.
孙卓 《华夏考古》2021,(5):52-59
本文通过对江汉地区二里头第三、四期遗存的分析,认为这一阶段中原文化对江汉地区的扩张存在不同的影响路线.汉水中、上游与江汉西部地区的文化面貌呈现出了典型的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二里头文化经南阳盆地,沿汉水流域而下的进发路线.江汉东部地区以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则体现出了与下七垣文化和南关外下层的密切联系,可能是中原文化通过...  相似文献   
135.
2011年5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岚县荆峪堡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荆峪堡遗址包含有庙底沟期和二里头期文化遗存。庙底沟期文化遗存出土陶器组合以各类型钵、弦纹罐、尖底瓶、盆为主,其中尖底瓶瓶口明显退化。就其陶器组合及特征而言,与陕晋豫地区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第一期,基本都能相对应,但缺乏釜、灶一类的器种,彩陶中也不见鸟纹图案,同晋南庙底沟文化相较也颇为一致,是典型或成熟的庙底沟文化。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从器物群、器物的陶色、纹饰、形制等特征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同时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其文化面貌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地方文化类型。庙底沟期文化遗存的发现,完善了太原盆地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加深了对于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和地域特色的认识;荆峪堡遗址夏时期文化遗存内涵丰富,有利于加强对晋中地区夏时期文化遗存区域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6.
2013年,为配合博爱至薛店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荥阳东柏朵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有二里头文化、商代、战国、汉代等时期遗存,其中以二里头文化、早商文化遗存最为丰富.为研究该区域夏商时期社会结构和夏商变革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7.
本文讨论的是五件现存国外的镶嵌铜牌饰的分期与年代。根据作者的观点,这些铜牌饰应属二里头文化时期,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出土并流散国外的,到20世纪90年代重新为中国学术界所知,但仅限于文字描述。2002年,作者在访英期间留意收集了这五件铜牌饰的图片和线图资料,这是对这些牌饰的再发现,也是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珍贵新资料。  相似文献   
138.
相对于河南西北部,豫南地区的二里头时期遗存发现较少,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以豫南地区已发掘的八处二里头时期遗存为研究对象,在与周邻地区同时期遗存作对比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豫南地区二里头时期遗存的分期、分区以及传播路线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9.
王湾三期文化早期主要分布于豫中和豫西东部地区,晚期分布地域明显向南扩张,可分为王湾、煤山、杨庄二期和乱石滩四个地方类型,后两个类型系王湾三期文化取代分布于豫南、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后形成的,是"禹征三苗"的考古学反映.二里头文化一期集中分布于嵩山周围一带,二期始进抵驻马店-南阳一线.所谓"新砦期"早段实属王湾三期文化最晚阶段的遗存,晚段应属二里头文化一期偏早阶段的遗存,二里头文化一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夏文化.  相似文献   
140.
夏文明崛起的生境优化与中国城市文明的肇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民族从颖河流域和汾河下游发展到伊洛平原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生境的不断优化而步入了文明时代,建立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二里头王都,从而开启了中国城市文明的先河。二里头城市文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夏文明的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