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3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386篇
  2022年   394篇
  2021年   473篇
  2020年   394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553篇
  2014年   1760篇
  2013年   1932篇
  2012年   1853篇
  2011年   1456篇
  2010年   1228篇
  2009年   1203篇
  2008年   1218篇
  2007年   989篇
  2006年   1098篇
  2005年   917篇
  2004年   1531篇
  2003年   1004篇
  2002年   674篇
  2001年   456篇
  2000年   447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232.
233.
234.
赣江流域商时期存在着东西二元对立的文化格局,其东部地区分布着万年文化,西部地区则历经了文化中心的时空更迭。早商一期至中商三期,赣江流域西部地区分布着以石灰山遗址为代表的石灰山文化,文化中心在赣西北;晚商阶段,该区域分布着以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文化中心在清江盆地。赣北地区文化格局的形成或与资源相关,对资源背景下的社会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35.
黄建秋 《东南文化》2019,(1):127-127
1.考古遺跡から世界文化遺産へ:良渚古城の価値認定及び保護利用(劉斌王寧遠陳明輝)要旨:良渚古城に対する八十年間の発掘調査によって当該遺跡の重要価値が十分に呈しており、良渚古城は良渚文明の都城遺跡であり、五千年に及ぶの文明史を実証する聖地であり、規模巨大な世界レベルの遺跡だ。当該遺跡の価値が国内外の学界に、広汎に認められている。多くの機関と関係者の協力によって、良渚古城遺跡の保護も発掘調査の進めに伴い、世界の注目を浴びるほどの成果が挙げられている。  相似文献   
236.
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在农作物构成、生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岳石文化农业经济在海岱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惟稻的出土概率在多数聚落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地区稻作的弱势,与之相应,粟黍等旱作方式在多数聚落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237.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238.
239.
在苏精对19世纪传教士中文印刷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印度塞兰坡英国浸礼会旧址和收集保存在当地的一些书籍和资料,进一步探讨19世纪早期马士曼等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在印度塞兰坡所开展的中文铅活字印刷事业,认为马士曼等人于1813年翻译出版的新约圣经中的《若翰所书之福音》(《约翰福音》),应系近代应用铅活字印刷技术所印出的第一本中文书籍。而且,塞兰坡的铅活字印刷影响到马礼逊、台约尔等伦敦会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南洋的铅活字印刷活动,两地之间既有竞争,也有相互激励和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近代早期西方铅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同时,还探讨了新教在亚洲传播过程中传教与经商、宗教与文化传播相互交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40.
论文以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从华人新移民的文化自觉、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对近十余年迅速发展的海外经典读诵教育兴起的原因、背景及其作用进行了梳理和阐述,认为其兴起主要原因在于华人新移民在西方社会中普遍遭遇的文化冲突和认同危机,尤其是子女在华文学习中遇到的诸多现实困境。新移民积极创办的经典学习社团——"读经学堂",在海外华文教育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宣导、组织与教学功能。他们在课内外活动中主动选择和传承了跨国文化中具有日常实践性的"中华传统",如礼敬师长、身心合一、感恩、孝亲、终生学习等观念,在西方语境下努力重构东方"君子"式的儒家理想人格,从而帮助自身及子女实现文化上的"安身立命"。读诵经典不仅是海外华人积极开展的华文教育内容和思想形态,也是彼此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实现跨文化交流、达成族群认同的重要桥梁。由于海外新移民群体有着较为迫切的家庭教育、族群认同与思想交流等现实需求,此类读经社团未来可能会在华人聚居的更多国家和城市间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