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1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61.
《文史天地》2002,(2):30-31
至殷晚期,在青铜器物上铸刻文字的风气已经萌始,厉王时期的“小克鼎”,幽王时期的“宗妇鼎”竟然划格布字,即使无格的,字也安顿得很整齐。可见这是用心经营意匠的。甲骨的“错落有致”,是事出无奈,并非着意为之。研究书法与研究其他学问一样,对那些新出现的细节,切莫粗心放过,因为它可能就是新风格的先兆。  相似文献   
662.
石上的灵彩     
唐人张彦远的《书法要录》辑有东汉赵一的《非草书》。顾名思义,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非难草书。赵一以卫道自任,指责慕草者“背经趋俗”,不是以“弘道兴世”。原来,从章帝时的杜度始,经“草贤”崔瑗、“草圣”张芝的承传,时人字草的热情,几乎超过了经学风气:“专用为食,钻坚仰高,忘其罢劳,夕惕不息,仄人不暇食。”  相似文献   
663.
《赵用贤传并书后》卷不仅对了解邹元标的书法艺术成就育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了解赵用贤的身世极具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4.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此语在宋代即已通行;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作《文房四宝谱》。笔居文房四宝之首,没有毛笔,就没有中国的书法和国画这两件瑰宝。  相似文献   
665.
666.
曹宝麟 《收藏家》2002,(10):40-45
一《研山铭》是米芾今存大字行书真迹四件之一。十年前,我在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时,把《吴江舟中诗》系于元丰五年(1082年),元章时年32岁,因属早期作品,个人艺术风格尚未成熟,自可勿论。而其他3件——《虹县诗》、《多景楼诗》和《研山铭》,我皆系于晚年。距今跨三十个年头的1973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印行《米芾墨迹三种》,即以上述次序排列。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能看到以前纯属“横扫”的古物已是万幸,更遑论探究流传、藏所等等书迹以外的内容了。直到  相似文献   
667.
刘智源 《东方收藏》2022,(12):36-38
写经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相对独立的书体,西夏佛教文化的活跃,带动其写经书法的兴盛。西夏与敦煌同处“河西走廊”,时空的差异与统一为这两种文化带来区别与联系。本文着眼于西夏写经书法,通过比较西夏与敦煌写经在笔法、结构与书法风格中的异同,进而探寻西夏文写经书法中的敦煌遗风。这是根植传统,立足创新的过程,揭示了西夏文写经书法对于多民族文化的汇聚与趋同。  相似文献   
668.
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大篆已臻于成熟,规矩备至。随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剧烈动荡,文字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春秋时期也经历了变革,在长江流域以楚国为主掀起了美化大篆的浪潮,以鸟、凤、龙、虫为饰装饰文字。一种审美趋向、艺术形式的产生,其中必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在楚国这一地域,铭文书法形成如此繁华藻饰审美倾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69.
在当代书法界,启功和赵朴初是两位家喻户晓的大师,也是受人尊崇的大家。启功是博学多才的文化巨匠,赵朴初乃心怀慈悲的佛教领袖。他们的书法一个清朗隽秀、书卷气浓厚,一个沉静雍容、禅意十足,其作品不但被后辈视为墨香永传的书法瑰宝,也成为世人争相模仿的对象。他们一生都以书法为伴,临池不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创新。本文分别挑选二人在书法成熟阶段的一幅作品进行赏析,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其书法成就的原因,得出启示。  相似文献   
670.
发扬中国书法和传播汉字的演变知识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想要学好书法、用好书法,需要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这样才能更深切体会到汉字的博大精深、神奇魅力。文章将通过剖析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重大转折过程,让公众更进一步了解汉字、用好汉字、传承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