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湖北黄冈市对面墩东汉墓地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桂萍  吴晓松  刘焰 《考古》2012,(3):35-50,109,104,107
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对面墩墓地发掘了三座东汉晚期的砖室墓。M1为带双耳室的前、后双室墓,规模较大,墓室结构基本完整;M2为带侧室和排水沟的横前堂双后室墓;M3为带耳室的单室墓。三座墓共出土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金器、玉器等各类遗物161件(套)。  相似文献   
72.
本文通过对阿城市刘秀屯金代大型宫殿基址发掘过程中摄像的一些特殊技巧进行初步总结,其对相关大遗址的一些重要场面的摄录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3.
武进淹城龙墩发掘,清理古代墓葬6座,出土陶器、原始青瓷器近百件,时代约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之间。  相似文献   
74.
陈元甫 《华夏考古》2007,(1):131-139
对作为吴越文化主要遗存的土墩墓的研究成果累累,对其埋葬特点、文化内涵、文化性质、时代等,学术界已墓本达成共识,但对是否存在一墩多墓的问题,意见不一。本文根据对南岗山、连山等地的考古材料分析,认为一墩多墓现象在土墩墓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75.
杨家山土墩墓群D1保存状况一般,清理墓葬5座、器物群8处,为典型的一墩多墓式结构,中心墓葬有“人”字形木椁;D3保存较差,发现墓葬1座、器物群4处,为一墩一墓式结构,中心墓葬铺设石床。随葬品主要有几何印纹灰陶罐、硬陶坛、陶鼎、陶盂、原始瓷碗、原始瓷盂等,时代为春秋中期。  相似文献   
76.
黄爷在捕捉第308只野兽时,被自己的铁夹捞夹死在八字墩草原。 他是我的一位邻居,八字墩草原上谁也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也许是他打的黄羊太多的原因,我懂事时就开始跟着大人们喊他黄爷。黄爷就住在我们部落里的一片草地上,他在我家帐篷对面的小草坡上挖了一孔窑洞,用松枝把窑洞圈成一个篱笆小院,这就是他的家。  相似文献   
77.
论三星堆文化与宝墩文化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都宝墩诸遗存与广汉三星堆遗存应属同一化,它们之间,特别是宝墩遗存的第三期并不存在向三星堆遗存第一期发展的关系。三星堆化从距今5000年至3000年之间的发展变化是明确而连续的。  相似文献   
78.
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先民将制陶技术运用于房屋建筑中,发展了一系列强度与耐水性能显著提升的烧土建筑材料,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环境。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房屋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广泛利用红烧土材料。采用XRD法、XRF法、磁化率法和色度法从物相组成、元素成分、磁化率、色度等方面对湖南七星墩遗址出土的不同文化时期的烧土样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件红烧土样品应均为就地取土,并在泥料中加入了稻壳和稻草等植物残骸作为羼和料,经人工烘烤而成的建筑材料,等效烧成温度区间为550~700℃。研究结果可丰富史前建筑史的研究,磁化率测温法为未烧制黏土考古材料的烧成温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进一步可尝试应用于早期陶器(尤其低温陶器)的烧成温度研究。  相似文献   
79.
福建古史上的闽族犹如惊鸿一瞥,其史迹难以追踪。原因是古闽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的社会活动只有跟华夏族发生某种关系时,才偶而被汉文古籍记下来。待到司马迁有心追叙,动手撰写《史记·东越列传》时,闽族历史早已过去了几千年。本文企图以《山海经》中有关“闽”的零星记载,参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语言学等资料,粗线条地勾勒闽之族属、分布范围及其活动中心。空谷足音,慰情聊胜于无吧。闽乃族名,见于今本海内南经: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这里的闽、瓯都是族名。瓯,郭璞注:“今临海永宁…  相似文献   
80.
扜弥国都考     
扜弥是汉晋时期塔里木盆地南道的重要绿洲国家之一。关于其国都地望,学术界曾有过多种说法,未能达成一致。通过对甘肃悬泉出土简牍的解读和对新疆圆沙、喀拉墩两处遗址出土考古材料的分析,本文认为:传世文献所载扜弥改名拘弥之事发生在西汉宣帝年间,其直接原因是国都从扜弥城迁至宁弥城;圆沙古城即原国都扜弥城,形制为西域土著圆城,并受到中亚城制的影响;喀拉墩古城即宁弥城,受汉文化影响,平面为正方形。圆沙古城所在绿洲规模远大于喀拉墩遗址,反映了扜弥迁都后实力大减的史实,并从原南道大国逐渐沦为于阗附庸、最终被兼并。至迟在公元3世纪,扜弥国已不复存在。灭国后,喀拉墩城在于阗的治下继续使用到公元5世纪,之后被彻底放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