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税晓洁 《旅游》2000,(2):10-11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万里长江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大河,同黄河一样,千百年来,她以博大的胸怀,滋养了古老的华夏文明。初冬时节,我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了青臧高原腹地深处的长二工源及各村丹东雪山。各行丹东青山是唐古拉山脉的最高峰海拔6621米方生长5工最初的水流就来自她怀抱中的圣洁冰)11。这个高度存世界大河的源头中也是第一。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人高地阔得令我们时时以为己将自光抛到了天外对于人类来讲这风光美得令人心醉的地方却最不具备生作条件甚至比南极、北极还要严酷。这片被称作地球第二极的荒原大…  相似文献   
22.
王龙 《旅游纵览》2011,(3):97-97
<正>混凝土的裂缝较为普遍,尽管在施工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在工程施工中其仍然存在。现将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和处理措施介绍如下。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混凝土中产生裂缝有多种原因,主要有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匀性,以及结构不合理、原材料不合  相似文献   
23.
二胡是我国传统的拉弦乐器,历史悠久,更因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民族特色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广受人们喜爱.它的演奏最拟人声,使听者无不动容.二胡的演奏风格和技巧表现,与地域性音乐风格和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4.
井陉拉花作为河北省民间艺术的代表,在其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的传承,终于走出了一条路。如今,随着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的开展,这一地域性极强的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变化,这对于井陉拉花而言既是蓬勃发展的机遇又是更好传承的挑战。  相似文献   
25.
噶玛噶孜画派简称“噶孜”或“噶派”,是我国藏区三大著名画派(门孜、钦孜,噶孜)之一,大约形成于15世纪,由大画师南喀扎西以“门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响铜雕塑、“丝唐”的艺术风格而开创。后来由他的得意门生曲扎西、尕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特别是弥觉多吉以先师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为噶孜派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出系统理论。噶派历史上出过许多名画师,通拉泽翁是当代  相似文献   
26.
噶玛噶孜画派噶玛噶孜画派简称“噶孜”或“噶派”,是我国藏区三大著名画派(门孜、钦孜、噶孜)之一,大约形成于15世纪,由大画师南喀扎西以“门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响铜雕塑,“丝唐”的艺术风格而开创。后来由他的得意门生曲扎西、朶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特别是弥觉多吉以先师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为噶孜派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出系统理论。 16世纪,噶孜派在藏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涌现出达波果巴、噶玛森哲、噶玛仁钦等一批著名画师。17世纪又相继出现爱巴古巴、霍尔·巴冲和却英多吉等,将噶孜派  相似文献   
27.
林钧永 《新疆钱币》2004,(2):46-48,55
近几年,在我国钱币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11—13世纪北印度拉其普特诸王朝铸造的两种主要钱币:一种是仿印度萨希王朝的骑马人像和公牛图案的钱币,见图一;另一种是风格独特的“吉祥天女”钱币,见图二至六。本文  相似文献   
28.
尉迟迥曾出镇秦陇,史书中除记载他“好施爱士“之外,对其佛教信仰记载很少。然而,此缺憾却被武山拉梢寺旁题记的发现而弥补了。此题记指明拉梢寺大佛崖造像造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559),为陇山左右及河西一带北周造像的断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实物资料。题记提到大佛崖造像主是尉迟迥,证明北周时期较大规模的造像均与政治势力有切实关系。由此可以认为:尉迟迥在拉梢寺的修造佛像,可能带动了这一带的石窟开创。  相似文献   
29.
安英新 《新疆钱币》2005,(3):F0004-F0004
  相似文献   
30.
马广彦 《收藏家》2002,(8):52-53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002年3月末,我在景德镇仿古瓷高手王文宪先生的作坊访问学习时,无意间顺手拿起案台上一只已烧成的,写有“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青花款的白色浅腹碗,看到碗外壁“修胎痕”十分明显,约一指宽的“刀痕”一棱一棱地从近圈足处盘旋而上,至近口沿处方才消失。我问王先生:“这只碗为什么修胎如此粗糙?”王先生笑答:“那不是修胎痕,是拉坯痕。是学徒练手艺做的碗,因为拉坯手法不熟练,修胎、补水后看似光圆,烧成后就成这个样子。”我大惑不解,过去从诸多专家的著述中,从自己收集到的唐、宋、元、明以来众多窑口、众多品种的碗的标本中,都学到过并且认定这种出现在碗外壁的旋痕是“修胎痕”,而且还认为宋以前“高古瓷(老窑瓷)”的“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