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中国古代泥塑彩绘工艺的研究兼具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修复保护方法探讨的双重意义。须弥山石窟保留着的大量泥塑彩绘,在中国泥塑彩绘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本研究采用悬浮沉淀法、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能谱仪、显微拉曼光谱、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法、哈式切片法等检测方法对宁夏须弥山石窟48窟明代5件泥塑彩绘样品进行了由内及表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发现,塑泥中使用的土和砂都经过人为加工处理,粗泥层的掺砂量大于细泥层,塑泥中掺加的纤维根据不同部位的需要分别选用了麦杆、苎麻、黄麻和棉;彩绘胶结物检测发现,须弥山48窟明代泥塑彩绘中曾使用动物胶和蛋清作为颜料粘结剂,彩绘层中红色颜料为朱砂,白色颜料为白垩;手指部位采用了贴金技术。研究结果为探讨古代彩绘泥塑原料成分和制作工艺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72.
中霍墓地出土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青铜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探讨该时期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该墓地出土青铜器所包含的科学信息,对该墓地出土17件铜器的37个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有热锻、热锻后冷加工等;其合金成分有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两种,铜锡二元合金全部用于制作工具,铜锡铅三元合金用于制造容器。这显示中霍墓地铜器的合金成分和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表明制作者已经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研究结果对研究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冶金术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有较大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73.
达玛沟佛寺是新疆和田地区重要的佛教遗址,具有极高的佛教及艺术价值,对我国乃至东亚的佛教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研究新疆达玛沟佛寺遗址出土壁画颜料成分及工艺,以壁画文物残块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视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拉曼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达玛沟佛寺所使用的颜料全部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颜料为青金石,绿色颜料为氯铜矿,白色颜料为石膏,红色颜料为朱砂,褐色颜料为铁红,赭黄色颜料为铁黄。该研究为探索中国西域佛教史、美术工艺史及后期修复保护材料、工艺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4.
木质文物出土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处理就会发生快速的腐朽变化。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前对木材的材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为保护方法的确定提供科学的依据。本工作从木材成分、含水率、干缩性、出土泡桐与新鲜泡桐干缩率比较、干燥过程中的电镜分析几个方面对泗水国汉墓出土的泡桐进行了材性研究。结果表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比新鲜泡桐的含量下降很多,但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却增加了,说明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在埋藏环境中可能更多地是受到褐腐菌的侵蚀。含水率的高低是反映木材腐蚀度一个重要指标,泗阳汉墓出土的泡桐平均含水率高达1211%,从弦向、径向、横切面的平均收缩率数值来看,出土的泗水国泡桐文物收缩变形很严重,从电子显微镜图片观察,细胞结构各向干缩特性与新鲜木材完全不同。由此可见,不能用常规木材的干缩特征和木材的变化规律来指导泗水国出土泡桐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选择保护处理方法时要结合木材本身的现状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  相似文献   
475.
为了解不同类型铜鼓合金成分及显微组织特征,使用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对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15面铜鼓进行分析检测,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讨论各类型铜鼓合金配比与铸造工艺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石寨山型鼓为铜锡合金;北流型、冷水冲型与灵山型鼓为铜锡铅合金且铅锡含量较高,合金配比稳定;麻江型鼓锡含量均高,铅含量波动较大。显微组织观察显示,1面石寨山型鼓局部有滑移带及再结晶组织,2面麻江型鼓局部有滑移带,其余鼓全为铸态组织,α固溶体晶间分布(α+δ)共析体,皆有硫化物夹杂,多数存在数量不等的铅颗粒弥散或聚集分布,部分样品可见富铁相、氧化亚铜、自由铜颗粒。7面麻江型鼓均见较多缩松,位于样品截面中部。分析结果反映的不同类型铜鼓合金配比、夹杂物、铸造缺陷特征,可为铜鼓铸造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76.
本文分别采用微观结构观察、成分分析和吸水率-密度测定等方法,对比共出的夹砂陶和泥质陶,对孙家城遗址较为典型的夹植物陶进行分析。陶器坯体微观结构显示夹植物陶疏松多孔,植物类孱和料呈现的形式主要有植物碎屑、炭化颗粒、植物印痕等,应与夹炭陶相区别。成分分析表明夹砂陶、泥质陶和夹植物陶所用的制陶原料存在差异性且一定程度上有重合,后两者在制作工艺上有相似之处且有别于夹砂陶,而且夹植物陶鼎的口沿、腹部、足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也不同。陶器胎体断面元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制陶过程中有意为之,也或与烧制过程和器表施加陶衣相关。吸水率-密度分析显示夹植物陶的质地最为疏松多孔,质量最轻,而且吸水饱和后更为脆弱易碎。  相似文献   
477.
谷锦云 《神州》2008,(10):71-71
我们要去触摸一段历史,一段神秘而又沉重的历史……可以预料到,虽然我们倾其所有,用尽了所有的手段和解数,讲述完了这段历史,但仍然会感觉到  相似文献   
478.
用中子活化方法分析151件中国唐代三彩陶器标本、7件唐三彩陶器赝品的元素组成,得到了As、Ba、Ce、Co、Cr、Cs、Eu等24个元素的定量分析结果,进而采用主成份分析研究151件唐代标本与产地相对应的类群关系。在此基础上,用判别分析方法根据类群关系建立判别函数,以作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479.
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革命文物,它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川陕苏区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本工作通过能量色散型X射线能谱(EDS)技术对二种面值、三个种类、九个版类的川陕省苏维埃铜元成分进行了研究,结合川陕省苏维埃铜元产地的历史变迁及版类的生产顺序,发现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整体上远高于晚清、民国典型黄铜元的铜含量,而稍低于典型红铜元的铜含量。随着生产时期向后推移,川陕省苏维埃铜元的含铜量逐渐增加并达到95%左右,而锌、铅、锡的含量则呈现出较明显的降低趋势。分析表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早期生产的大二百文铜元,中后期生产的部分无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繁体联五百文铜元极可能是采用红铜元、杂铜混合重铸的方式制造,而鼎盛时期生产的有齿类小二百文铜元和简体联五百文铜元则是合格的红铜元。这一动态变化趋势说明,苏维埃造币机构在铜元生产过程中,其原材料筛选标准逐渐明确并日趋严格,反映了苏维埃政府在铜资源管理与使用上逐渐趋于合理化。  相似文献   
480.
利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三维数字显微系统,对湖南出土的11颗战国时期典型的蜻蜓眼玻璃珠进行科学分析。基于获取的蜻蜓眼珠化学成分、表面和断面显微形貌等相关信息,确定了这批蜻蜓眼玻璃珠的成分体系、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研究结果表明: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泡碱型钠钙玻璃,1颗扁平蜻蜓眼玻璃珠为植物灰钠钙玻璃,均可能产自埃及或东地中海地区;3颗蜻蜓眼玻璃珠属于铅钡玻璃,还有4颗为钾钙玻璃,皆为战国时期典型的中国本土玻璃,应为楚国本地制作。这11颗蜻蜓眼玻璃珠均采用层叠镶嵌工艺,先制作珠体,然后再用不同玻璃条或片在未完全凝固的状态下进行镶嵌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