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旅游业的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和贯彻生态文明战略至关重要,研究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必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以2007—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溢出视角对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进行检验,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和效应边界。结论如下:(1)观察期内,我国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波动上升,效率分布呈“东部>西部>东北>中部”格局,“中部塌陷”特征明显;在考虑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和经济地理距离的情况下,旅游发展的绿色经济效应稳健性表现为溢出效应而非本地效应。(2)绿色经济效应空间异质性明显,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呈中部>东北>东部>西部格局,西部本地和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均显著,中部本地绿色经济效应表现为负向;效应不存在城市群和非城市群边界,均以溢出绿色经济效应为主。(3)绿色经济效应存在地理边界,1300千米后本地绿色经济效应开始逐渐由负转正,溢出绿色经济效应开始衰减。文章为旅游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2.
本文从国家安全角度展示分析了存在于我国周边的领土、边界和海域争议情况,探讨了这些问题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3.
“南关封王”夫役是清代广西边境社会的特殊差役形式,泛指镇南关启闭的仪卫、差遣等一系列的力役、军役。其最初征召范围仅限于沿边诸土州,在改土归流后又由新设的流州继承。按例,应役方式属于亲身应役,但随后又发展出征收实物、纳钱雇役等形式。该项朝廷差役在清朝与阮朝解除宗藩关系之后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转变为地方陋规继续存在。“南关封王”夫役对于维持清代中越宗藩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加重了边境民众的生计负担。  相似文献   
174.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边界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市场、生态环境的"切变"效应入手,首次提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水平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边缘性、断裂性和竞合性等特征,可分为"强强"、"强弱"、"弱弱"等组合类型。通过对苏鲁边界区域的徐州和济宁2市城市化模式的初步探索,验证了水平城市化模式在省际边界区域的客观存在。在边界"切变"效应的作用下,竞争性往往大于合作性,甚至会引起恶性竞争,通过区域管治等措施,可以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城市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5.
边界效应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地域模式——以东亚地区为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汤建中  张兵  陈瑛 《人文地理》2002,17(1):8-12
边界是划分不同政治实体及其管辖地域的政治地理界线。国际边界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屏障和中介两种效应,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从跨国界经济合作的角度,可划分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放型等边界类型,不同的边界类型对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不同。边界效应在空间维上是可变的,通过空间扩散向腹地外延。文中图示了核心腹地、紧密腹地和边缘腹地三种类型。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推动下,开放型边界逐渐增多,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日益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以边界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东亚地区为研究样本,提出了边界跨国界经济合作的3种基本地域模式,即通道模式、贸易口岸模式和开发区模式,并探讨了各自在边界经济合作中的发展内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6.
吴威  唐昭沛  梁双波  曹有挥 《人文地理》2022,37(3):163-171+182
城市群空间扩容有赖于城市间交通联系的强化。文章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由16个设区市扩容至26个设区市,各单元经由陆路交通与中心城市及设区市市区的交通联系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空间扩容引致公路通达时间有所增长,但趋于均衡化发展。(2)扩容后普速铁路网络通达时间明显增加,尽管连通度有所提升,但连通强度明显下降;高铁网络通达时间显著低于普铁网络,且连接指数显著高于普铁网络,中心城市在高铁网络中优势突出。(3)主要得益于高速铁路发展,扩容后陆路可达性及其均衡性均有所提升,交通发展很好地支撑了城市群扩容;受城市群扩容及陆路交通发展的共同作用,可达性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长江的阻隔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7.
谢长龙 《历史地理研究》2023,(3):53-71+156-157
吉林西部府厅州县于政治改革与驻防体系的背景中产生,在试办预备立宪时迅速增置,并逐渐形成“府县平级”的内部秩序。在其作用下,府厅州县边界在光绪三十三年之前的划分多依山川形便的驻防区界为框架进行,之后划定与调整则相对自如。至于吉林西部省级边界,其变动既与土地开发程度关系密切,也与其间边地性质的转化有关。吉林西部府厅州县边界发展至宣统三年时,无论省内边界还是省级边界,从形态上看均以自然地物为主,间以官设地物;但在相对新设的非驻防区界省内边界中,以聚落为标志划定者逐渐普遍。  相似文献   
178.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179.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0.
王祥春 《广西地方志》2007,(5):38-41,63
两宋时期,中越边境贸易不仅形式和途径多样,而且场面热烈。既有陆路边境贸易,又有水路边境贸易;既有合法的边境贸易,又有非法的人口贩卖。边贸地点多,管理较完善。中越两国边民都从中得到了非常大的好处和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