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相似文献   
42.
周默 《收藏家》2006,(7):63-68
《天山古道东西风——新疆丝绸之路文物特辑》用彩色图片及文字清晰记录了1973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唐代古墓出土的木质五弦擎,琴几、观陆棋盘、围棋盘.引起了明清家具专家胡德生老师及研究中西交通史的学者的兴趣。书中的文字并未说明这些器物用何种森材制做。我们也未见到新疆博物馆的实物,不过从照片所反映的木材颜色、纹理来辨析.  相似文献   
43.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到达的地域,实施的措施,产生的影响及其在人类航海史上的地位,学人论述颇多,且一致肯定了郑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上的新局面,扩大了中西海上交通、海上贸易、海上文化交流的范围,推动了华侨向海外的迁移,促进了南洋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和友谊等。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负面影响论及的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目的、其所到之处采取的措施,及郑和下西洋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来客观阐述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以便我们以史为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中寻取其有价值的部分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44.
历代保留下来的西行文献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深入了解西北的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西行文献学术价值、学术潜力巨大,很多方面都有待发掘,利用西行文献不仅可以开拓西北区域史研究的新境界,还可以为中西交通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带来新视野.甘肃是西行路上的重要通道,西行文化资源丰富,发掘西行文化资源,钩织文化景观之网,可以串起甘肃的东部与西部,借助古驿站打造黄金旅游线路,可以更好地展现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5.
李欣然 《中华文史论丛》2023,(3):353-389+398-399
甲午前中國人對引進鐡路與否的争論,常被研究者視爲中與西乃至先進與落後的對立。但由於此時西方尚未被樹立爲全面典範,洋務的倡導者和反對者其實能大致分享一個共通的意義世界,這恰是在以往研究中常被忽視的。本文通過考察鐵路資敵、擾民、失業所關係到我主彼客的軍事形勢、道本器末的認知框架、國家應否積極作爲的角色認知三個議題,指出争論者的觀點差别更應被看作在共同的意義世界和思想時空中做出的不同選擇。  相似文献   
46.
曾静 《神州》2013,(18):18-18,20
建筑的本质是一种由人创造的、凝聚了人所创造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的实体。这种实体不是一种自然的生成物,而是一种社会的产品;不是一种由自然恩赐的物质,而是一种由人的智慧创造的文化。由于中西民族在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心理结构、伦理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所以中西民族呈现出不同的建筑文化。因此,从中西柱式与斗栱的比较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社会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中国现代名画家陶冷月(1895-1985),青年时代,受“五四”新化运动和中西绘画交流的影响,便开始致力于中西融合的艺术创新,独创“新中国画”。以传统风韵和现代感融汇为一体的冷月画风,得到蔡元培、黄宾虹等化艺术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对中国画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8.
新书微讯     
正《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内容简介史学大家许倬云先生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路线图: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  相似文献   
49.
历史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什么样的历史研究属于"碎片化"现象,其定义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应该如何看待近现代史研究中的"碎片化"现象,这些都是值得深化和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碎片化"问题的中西方比较来从中找出其根源,进而才能正确看待史学研究中的"碎片化"问题。  相似文献   
50.
新书微读     
《文史天地》2014,(1):95-95
《许倬云说历史:中西文明的对照》;《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