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陈岂凡  谭特立 《纵横》2000,(5):13-14
60年前,日本在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五二四团谢晋元团长率领“八百壮士”,孤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成功地掩护了数十万大军撤退的事迹,传遍了海内外,被誉为“盖世的英雄”。“八百壮士”后来的命运怎样?他们又有哪些曲折悲壮的经历?本文系由谭特立同志在多次采访“八百壮士”中的一位幸存者,湖南省攸县渌田镇陈岂凡老人之后整理而成。陈岂凡老人在淞沪抗战时,是谢晋元所部一营三连三排的少尉排长。现以其口述的亲身经历,首次披露了“八百壮士”撤出战场后,继续与日寇作斗争的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42.
鸦片战争之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关税权受到片面协定的束缚,中国海关长期在协定税则的桎梏下丧失了自主权利。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争取关税自主的运动也就此展开。1919年的巴黎和会,中国首次提出恢复关税自主权的要求。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又提出了恢复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方针及6项具体提案。1925年8月,金法郎案结束。华盛顿会议所签署的关税条约由各国政府批准,10月25日,北京政府(段祺瑞政府)所召集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在北京召…  相似文献   
43.
中法战争中李鸿章的外交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威 《清史研究》2001,(1):73-79
李鸿章参与了中法战争中的对外交涉。与人们一般看法不同,李鸿章并非始终主和,而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李鸿章的态度及变化与朝廷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他不是决策者,而是执行者。  相似文献   
44.
45.
陆安 《文史天地》2014,(7):34-38
正在近代中国外交关系史上,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凯莱布·顾盛无论如何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没有这个人物的出场,"领事裁判权"也好,"在通商口岸建教堂"也罢,这些横亘在近代中国人头顶之上、使之备受凌辱的殖民阴影,或许无从谈起。如果说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王朝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的话,那么,顾盛一手炮制的《中美望厦条约》则使得中国雪上加霜、更进一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46.
改革开放初期,爱国华人包玉刚向中英两国政府提出了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该计划得到了中英两国领导人的认可,并一同实施该计划。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历经十年,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与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三边互动的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教育交流模式,有利于香港政权的平稳交接以及回归后的稳步发展,也有力地推动了中英两国关系全面发展。这种三边互动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产物,它不仅表明了中国政府能够采用多种形式发展留英教育事业,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政府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7.
1918年北京政府和以英法为代表的协约国盟友之间,曾围绕如何处置在华德侨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问题展开过一场外交交涉。交涉双方的行为乍看之下虽不合情理,但又是合乎逻辑的。英法等国对北京政府一再施压要求严厉处置在华德侨,与其说是为了预防敌侨捣乱,毋宁说是为了牵制北京政府;而北京政府即便是参战以后对德侨也不改宽松友善的政策,与当时中国各界对德情感氛围相匹配,其做法完全符合国际法,体现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进步。发生在1918年的这场交涉宛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一战期间北京政府与协约国盟友之间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48.
曹英 《近代史研究》2007,(4):109-119
晚清时期,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与中国内地贸易的性质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英两国协议,按照条约规定,在中国沿海贸易中将香港视为外国口岸。但是由于税收利益冲突,中英双方对于香港在国内转运贸易中的地位问题存在着难以抉择的两难局面,双方都希望香港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享有外国口岸和中国口岸的双重待遇,但双方的要求又是完全对立的,由此而引发了复杂的冲突与交涉。最后,1886年中英《香港鸦片贸易协定》正式确认了香港在沿海贸易中的外国口岸地位。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英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强权性质,反映了清政府主权观念的淡薄和经济发展意识的缺乏,但清政府反对从香港的走私和绕运,也有利于保护国家税收,维持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49.
1937年8月到12月,日军对当时的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以迫使中国政府和民众屈服。但轰炸却波及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在华利益,引起了欧美多国的不满和对日交涉。日本政府和军方却态度蛮横,甚至向这些国家发出要求其机构和侨民限期离开南京的最后通牒式通告。这场交涉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欧美对日首次外交交锋,虽然没有对局势发展...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