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袁喜生 《史学月刊》2002,(10):121-123
中国传统目录学发展到清代,已达到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目录学作,不仅质量有明显提高、体例有重大突破,而且数量之多也远非前朝可比。据范凤书先生统计,这一时期仅私家所编目录,就有670种之多,其中至今仍然存世的,还有350种左右。(《中国私家藏书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我以为,这个数字,也只能大致反映当时的情况,真正确切的统计并不容易做到。由于条件的限制,统计时有所缺漏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例如本在这里向读介绍的清初周在浚的《访求中州先贤诗集目》,就不在范先生的统计数字之内,而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22.
八十年代以来,对颜师古《汉书注》的研究突破了前人仅注重刊谬补缺的局限,从语言字角度对颜注的音韵、训诂等方面都作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23.
正民间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童谣在幼儿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早已被人们认识到,对儿童开朗乐观的性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  相似文献   
24.
李运江作品     
《河南文史资料》2013,(3):F0003-F0003
李运江,1949年1月生。汉族,辽宁大连人,1987年毕业于中州大学工艺美术系。1984年调入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副秘书长等职。1994年调入河南省书画院任副院长、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现任院长,一级美术师,获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的优秀专家称号。  相似文献   
25.
贺双卿的诗文,主要辑自于康乾年间与贺双卿同时的金坛人史震林的纪实体笔记《西青散记》(乾隆瓜渚草堂刊本)。《散记》初刻于乾隆三年(1738)。今人杜芳琴教授在《散记》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将贺双卿的诗文整理成《贺双卿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相似文献   
26.
《中原音韵》存世的各类版本缺乏系统的梳理,本文将该书的各类版本分为全本、节本、增订删补本、今人刊行本、《韵编》本等系列,讨论了各式版本的源流及其优劣,并辨正了有关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7.
郭景真 《文史月刊》2012,(8):225-226
为从文献引证的角度透视《中州学刊》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的特点,本文依据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中国引文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2007-2009年载文被《中国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该刊2007-2009年共载文1129篇,被来源期刊引用737篇,占文章发表总数的65.28%;共被引用次数为2630次,单篇平均被引3.57次;单篇被引≥5频次的论文177篇,占总被引篇数的24.01%,由此可以得出,《中州学刊》所载论文质量较高,是我国综合性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  相似文献   
28.
正这一谈,我们进入到"诗坛新韵编撰乱象"的第三部分:关于十三辙的"十一痕勤"韵部的分合。该韵部包含四个韵母"en、in、uen、ün"。对应于前文"佩文韵府:中国古典诗韵的终结者——四谈平水韵兼论诗坛乱象"中表1的第十横行;表2的第十五、第十六两个横行,按照韵部定义来划分这几个韵母的韵部该如何分合,分析如下:在"en、uen"这两个韵母中,e为韵腹,n为韵尾,u为韵母"uen"的韵头。因此,两个韵母的韵腹和韵尾一样,都是en。所以"en、uen"同韵。  相似文献   
29.
杨智 《神州》2014,(8):27-28
特定地区的“精神气候”会深深影响这一地域的文学。文作为华夏民族的发祥之源,春秋时代的中州地域文化辉煌灿烂,为中州风诗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使得中州风诗打上了鲜明地区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30.
张文香 《神州》2014,(6):124-124
<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朗读的巨大作用。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占有、体会文章,对文章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对此,我提出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到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应把对朗读的指导放在第一位,变“以讲为主”、“以问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