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96篇
  免费   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8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1641篇
  2013年   1677篇
  2012年   1944篇
  2011年   1813篇
  2010年   1622篇
  2009年   1514篇
  2008年   1794篇
  2007年   1177篇
  2006年   1421篇
  2005年   1995篇
  2004年   807篇
  2003年   1089篇
  2002年   2246篇
  2001年   1406篇
  2000年   1799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1934年国民政府的阅兵大典上,有一支神奇的部队突然走进了各国公使的视野,这是一支大约有四千人的队伍,却是完全的德国军队装束,配备的也是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全自动式冲锋枪。稍微有一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具有极强战斗力的部队。当这支部队向委员长致意的时候,据当时  相似文献   
992.
李英 《文史春秋》2004,(4):53-55
1994年阳春三月,成都有名的青羊宫来了两个“洋道士”,他们在气势恢弘的唐王殿上虔诚地顶礼膜拜,然后轻歌曼舞。歌是道家的歌,悠悠扬扬,忽起忽落,余音绕梁;舞是道家的舞,忽开忽放,舒展自如,纯乎自然。当时在场的信众和宫内的办事人员都看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道长惊叹道:“道教创自中  相似文献   
993.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04,(5):112-112
由山东大学和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组委会主办的"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8月21日至22日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中外学者有60余人.这次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994.
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珍愚 《安徽史学》2004,(3):101-103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分歧;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偏差并日趋"左"倾.中苏关系的这一段曲折历史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前车之鉴,国际关系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拥有和平有序的世界.  相似文献   
995.
上个世纪9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接受海内外新闻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表露了希望在有生之年回东北老家一趟的愿望。在此后的十多年中,少帅曾有过多次返乡“机缘”,然而造物弄人,直到夏威夷时间2001年10月14日20时15分,少帅辞世异国,他也没能回到他日思夜想的家乡。  相似文献   
996.
神奇的女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农 《文史春秋》2004,(12):37-38
2002年12月,中国诞生了全球第一部“女书”字和电子词典。  相似文献   
997.
1979年1月17日上午10时,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原工商业荣毅仁、胡子昂、古耕虞、胡厥、周叔弢五位老人,征求他们对如何搞好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胡子昂说:“要发挥原工商业的作用,要大力启用人才,有真才实学的人应该把他们找出来,使用起来,能干的人就当干部。”邓小平点头说:“对这方面的情况,你们比  相似文献   
998.
稻盛和夫1997年退出经营第一线后,愈发活跃于国内外的财界、学界乃至政界,不断地著书立说,登台演讲。主题大都是谈自己的经营之道。有人说稻盛的哲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也有人说,稻盛的哲学博采众长,是吸收多种文化的产物。这些说法哪种更贴近现实,抑或都存在片面性?本文将通过对稻盛和夫的著述、演讲以及个人访谈中所引用的中国古典、哲学以及宗教等内容的比较,分析中国古典在稻盛经营哲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1000.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在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考中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存在价值与世俗欲求的肯定和尊重。因社会背景之异,中西“人文”精神存在较大的岐异。在儒学典籍中,“人文”一词深寓着道德教化的内涵。而在西方,人文主义则缘起“人文学科”,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