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62年,在喜马拉雅山东部,围绕着麦克马洪线中印那场恶战过后,为了搞政治攻势,中印双方在没有战火的亚东边防的几个紧要关口,架上了对峙的大喇叭,展开了“广播攻心战”。一日三遍,高腔大调,你方喊罢我登场。  相似文献   
22.
周军 《文史精华》2012,(11):50-57
二战期间,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物资保障的大动脉。在当年拍摄这条国际大通道的众多照片中,那幅"二十四道拐"黑白照片极具代表性。但在战后近60年里,许多人历尽艰辛却无法找到该照片的具体拍摄地点。《被历史迷雾湮没的"二十四道拐"》一文作者通过实地采访,揭示了神秘面纱下的许多令人震惊而感动的往事。  相似文献   
23.
本文认为,对英印政府来说,"麦克马洪线"是根据"分水岭"原则勘定的一条"定制"边界,似乎是已经约定不变、"合理"、"完美无缺"的一条"界线"。但事实上,所谓"麦克马洪线",是英国出于侵略利益、自身情况,根据国际情势以及我国西藏地方的局势而随时可以更变的"边界线"。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英印无法顺利进入"麦克马洪线"地区,英国政府内部对此线的认定,产生很大争议和政策分歧。  相似文献   
24.
享誉世界的印度诗哲泰戈尔在1924年首次访问中国,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结下深厚友谊,两人竭力筹建中印学会并在印度创办中国学院,共同编织中印交流的文化纽带,为增进近代中印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5.
韩继伟 《丝绸之路》2011,(22):51-55
史迪威公路也叫中印公路,被称为"抗战生命线",是抗战后期惟一一条通往国外的战略公路,对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它的起止问题,从抗战结束一直到现在学术界都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试从不同视角对史迪威公路起止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梳理。  相似文献   
26.
冯伟 《百年潮》2013,(10):50-51
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关隘在贵州晴隆县城西南一公里,公路从关上至关下入口处,古时候名为老鸦关,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有24个弯,故得名"二十四道拐"。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达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是320国道的一段。为了纪念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卓越功绩,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1945年,蒋介石发表广播讲话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而晴隆"二十四道拐"正是"史迪威公路"的重要一段,故而被称为"史迪威公路"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7.
在玄奘之后,中印交往出现了某种“短路”,以至玄奘的成就至今无法被后人超越。在1848年以前,对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只有印度。直到西方的坚船利炮出现,在现代性的焦虑中,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才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8.
中印边界冲突与苏联的反应和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是一个在国际冷战史中占据突出地位的事件 ,对中苏分裂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对中印边界冲突的反应和政策 ,是苏联对印度政策发展变化和赫鲁晓夫推行“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 ,是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后期以后苏联和中国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及国际战略问题上所存在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分歧的突出体现。这些矛盾和分歧成为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和中苏分裂的重要起因及标志。  相似文献   
29.
常歌  宋金 《文史月刊》2003,(3):4-17
中印边境战争的硝烟散去已经数十年了。那场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同年11月22日零时结束的自卫反击战,历时虽短,却影响深远,确保了中国和印度边境数十年的安宁,给中国西藏和内地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通过翻阅这场战争的有关资料,许多当时不被人们知道的史实袒露出来了,我国最高领导人的决策及我军作战内情也十分清楚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使我们既为我军指战员的英勇无畏、机智勇敢所感动,更为毛泽东以及以他为首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把握战机的高超艺术所敬服。本文所记述的是在这场中印之战前后…  相似文献   
30.
李兴勇 《炎黄春秋》2009,(10):74-75,63
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素以知日著称,曾写过《日本论》,对日本的国情、民族性格及风俗有过精当的描述。殊不知戴季陶对印度也颇有研究,而且长期热心于发展中印文化交流,为沟通中印文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