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戴琏璋 《古今谈》2010,(2):11-17
一、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变迁,有两个关键性时刻:一在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朝廷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并将各地书院改为大、中、小学堂。这是教育体制上的一大改革,西式的知识分科教育取代了传统的人文经典教育。另外一个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22.
《文史月刊》2012,(7):43-43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是学子们步入仕途的阶梯,考试、阅卷都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23.
中国历史上.从隋、唐、宋到元、明、清,持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从文人中考录出700多名状元、10万余名进士和数百万名举人,他们提名金榜不久,就会被选派到各级“政府”,走上仕途.虽不是个个暴富,  相似文献   
24.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童生,考中后叫秀才,第  相似文献   
25.
《贵阳文史》2013,(5):12-15
基础教育 西学冲击,清廷放弃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引进了西洋的新式教育。清廷原先的重点放在大学教育上,以为有了新式大学便可代替传统的科举制度。岂知大学以中学为基础,中学又以小学为基础,必须有一完整的体系,故仍不能不做周密的规划。唯新式学堂初起,并无成规可循,多方参考,决定借重日本经验。日本的学制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小学的六年是基本教育。清廷仿效,小学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两个阶段,自此成为定制。清廷建立的“四二”制以前四年为义务教育,惟不待付诸实行,辛亥革命爆发,清廷被推翻,帝制时代的义务教育,止于讨论,并未付诸实行。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经济、科举制度及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而指出,在这场学习西方以自强的运动中,因清政府学习目的的偏离与学习内容上的认识不清最终导致了洋务运动发展的成果再大也难逃功亏一篑的结局。  相似文献   
27.
我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正式设置进士科,实行试策取士开始的。唐代充实了这一制度.考试科目大大增加,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被进一步完善,进士科成为科举考试中唯一的科目。考生来源由各州(府)选拔,将合格的考生接送礼部。礼部考试录取者为进士。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以后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相似文献   
28.
本通过对贵州清末赵以炯、夏同和两状元考试问卷《状元策对》的研究.从其内容、当时的科举制度、地理环境及个人性格诸方面,去探讨二人为什么不能与同时代的人物一样彪柄史册。  相似文献   
29.
两宋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高潮 ,但尚未形成统摄整个区域的文化中心。诸多因素的作用 ,使之承接又改变了唐末五代的早期雏形 ,由若干个文化密集地共同构成地区性的文化中心 ,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致使宋代福建文化在总体共性突出的同时 ,也展现了各中心地带及其影响地区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30.
唐代进士科考试一般分帖经、杂、策间三场,所谓“作诗赎帖”,就是指帖经不及格可以作诗赎救。由於资料缺乏,这一科举场中的变通制度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笔认为,“作诗赎帖”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唐代科举取士的总体精神和基本倾向,它牵涉到唐代政治、学术、化、社会风尚及士人心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拟联系唐代进士科考试场次及内容的发展演变,对“作诗赎帖”这一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