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1篇
  免费   0篇
  338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田小红  吴勇  徐佑成  冯京 《吐鲁番学研究》2022,(2):22-32+2+157+153
2021年4-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罗布泊地区进行了补充调查,以楼兰古城为中心,围绕周边区域开展工作。共调查已知文物点15处。采集一批珍贵遗物,对楼兰地区人文与自然遗产分布概况、保存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采集的遗物也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认识,为深入探讨楼兰地区自然更迭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治理能力最为直观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理念、治理原则和治理方略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及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作为,因地制宜,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路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书写社会治理的"青海故事"。本文根据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实践,梳理了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八个坚持"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5.
夏商西周文化对冀西北、京津唐地区北方青铜文化格局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夏文化与这个地区的北方青铜文化存在间接的联系;商文化向北的扩张与收缩极大地冲击了这个地区原有的文化格局;西周文化对这个地区的文化渗透最终使得这个地区纳入了中原青铜文化区.  相似文献   
16.
陈良 《人文地理》2007,22(5):72-75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状况,得出里下河地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显著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并且,从苏北里下河地区评判案例出发,总结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农业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模式,从模式的原理、指标的选取、具体评价方法等进行论述。为各地开展绿色食品综合评价提供模式和方法。同时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原理论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考古资料证明,公元前第9000-前6000年左右,在以近东和东南欧为中心的广大地理范畴内,史前村落普遍出现以各种舞蹈纹装饰陶器的现象,主要分布地区为黎凡特、安那托利亚、巴尔干半岛、希腊、多瑙河盆地和埃及等地。考古发掘揭示的典型聚落遗址主要见于纳图菲时代、  相似文献   
18.
南越国遗址     
《世界遗产》2014,(1):79-79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至公元前111年)成立于西汉初期,是中国南方的附属国,它的成立加速了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飞跃。1996年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9.
1370年 4月在中亚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 ,自称成吉思汗继承人的帖木儿建立帖木儿王朝 ,自称汗王。王朝相继击败东西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金帐汗国、花拉子模、印度、奥斯曼帝国等 ,成为仅次于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强国。帖木儿后裔为争地盘相互残杀 ,15 0 6年遭乌兹别克人摩诃末·昔班尼侵略 ,王朝土崩瓦解 ,历 136年。帖木儿长期发动侵略战争 ,对中亚地区丝绸之路破坏极大 ,其后裔也曾重视科学文化 ,不断修复破坏 ,但终因多年战乱使王国实力较弱。王朝历代汗王都铸过钱币 ,钱币形制基本不变 ,都实行银本位 ,以银币为主币、铜币为辅币。帖木儿…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地区女性出现了游走乞讨与守家耕织的生存方式,既说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又显现其存在着发展空间,反映了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徘徊不前.部分女性施舍行为凸现了该区域贫富分化的加剧.沿淮女性的生存方式突破了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模式,女性在经济活动中享受了与男性一样选择职业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