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读书     
《山茶》2010,(6):157-157
《茶当酒集》 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文物历史类的专业性的文章、有感而发的随笔文章.以及真情流露的怀念性文章。在作者笔下.原本深奥晦涩的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无论涉及哪方面的文章.均能带给阅读者不同程度的启迪。  相似文献   
52.
随着每年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国家和社会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这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校输送毕业生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和社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对该专业进行实习时,大多会选择酒店作为实习单位。下面,本文就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的现状出发,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并对酒店实习生的管理对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3.
《旅游》2015,(2):130-131
李戈舟既是全国高级英语导游员,也是国家中级英语口译员,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都相当出众。在十余年的导游工作中,他逐步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优秀导游员和接待外宾团队的职业领队。他于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优秀导游员”荣誉称号,并在2013年荣获第十四届“首都旅游紫禁杯先进个人奖”。他的成功既源于他业务水平的精进,又是他以游客为中心不断付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大学肩负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传承重任,各高校都在着力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科学素养和扎实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旅游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在个人礼仪、公共礼仪和旅游礼仪等方面做出示范和带动作用。学好旅游礼仪这门课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专业知识的需要,更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明新风的需要。因为课程性质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应体现出它的课程特质,文章首先提出传统教学方法在《旅游礼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参与式教学法在《旅游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与研究,寻找问题的相应对策,目的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课堂外生活延伸,从而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懂礼仪,用礼仪的人才。  相似文献   
55.
涂宇欣 《旅游纵览》2015,(3):295-29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实力逐步的增强,逐步的融入到全球化中。我国在近几年接待外国游客的数量越来越多,一些城市在西方国家也做起了城市宣传,使城市对外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随着我国对外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对各个语种的翻译人才需求量也在高速的增长,特别是英语翻译人才。但是由于我国汉字的表达方式和英语有很多不同,一些旅游英语在语法、形式翻译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目前一些常见的翻译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6.
于艳 《旅游纵览》2015,(2):261-262
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的迅速。与此同时,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发展也随之不断的加快。在我国众多的专业教育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育作为其中之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对此方面的教育加以深入了解以便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改革。本文通过对一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切实体会到要想管理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本文将做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57.
邴凌 《旅游纵览》2015,(1):264-265
职业院校导游专业是以培养面向就业岗位的导游专门人才为己任的实用型专业。在人才的选拔上除了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手段之外,导游服务技能竞赛是一个带动专业发展,培养的和选拔高质量精英人才的有效渠道。然而,目前的竞赛项目设置多拘泥于考核专业知识与技能两大类要素,与实际就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过对不同视角的职业院校导游服务技能竞赛项目设置的探讨,期望在竞赛项目设置的全面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上出新,创造出更贴合企业需要的竞赛方案。  相似文献   
58.
古籍整理需要专业知识人才,出版古籍需要专业的审稿和编辑人员。所以,整理和出版古籍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该项工作在不少方面仍需探讨,不断完善。这里就我工作和学习中所遇的一些问题及见解陈述于下。  相似文献   
59.
吕微 《民俗研究》2013,(4):17-22
现代民俗学起源于对已经丧失现实功能的传统民俗的抢救、保护,而随着全球化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侵蚀,现在连功能正健的民俗也在加速转换乃至消亡,当民俗学更深切地感受到将彻底丧失全部传统对象的危机,"拯救对象",就成了民俗学者明确的集体纲领.也正是在此集体纲领的推动下,才有了"城市民俗学"等议题的出现.但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究竟应该是农村旧传统中的旧民俗,抑或应该是城市新技术下的新民俗?是传统的风习、现代的时尚,还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传承"?我认为这个问题20年前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就已经解决了,亦即,"民俗是日常生活的普遍模式"的命题已经共时性地涵盖了农村民俗和城市民俗,乃至传统民俗、现代民俗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只要专家之外、专业知识之前的日常生活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人们共时性的生存基础.  相似文献   
60.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将地方志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使修志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任务。《条例》把地方志定为资料性文献,把编纂地方志列为县以上各级政府的职责,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条例》规定编纂地方志应当吸收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实行专兼职相结合,专职编纂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条例》还规定每20年左右编纂一次地方志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