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2002年4月至6月,为了配合《山西省物地图集》的编纂工作,忻州市物管理处会同原平市博物馆对原平市田野石刻进行了补充调查。调查中发现位于苏龙口乡木图村的佛教摩崖造像保存完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2.
关木 《福建旅游》2005,(8):34-34
金门有句俗话:“有山后富,无山后厝。”意指在金门比山后村富裕的村落多的是,但却没有一个地方的民俗建筑比得上山后村。  相似文献   
393.
农民离村与近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英兰 《史学集刊》2001,1(3):44-49
在近代中国,随着农村经济的衰落和农民生活的贫困,农民离村问题日益严重。农民离村的根源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对农村自然经济的打击、封建统治对农民的榨取以及天灾人祸对农民的侵害。农民离村冲击了农村经济,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农民离村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394.
束河村记事     
在距丽江古城西北面,有一片古老的村落静悄悄地恪守着那从古时侯就沿袭下来的一片古老和沉静。它是丽江古城明清建筑群的一个外延村落群,在1997年12月与丽江古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束河曾经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代纳西族木氏统治时期称为十合院。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用二十九日,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记载道:“西瞻中海,柳岸波萦,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后改名束河,据说是因为发源于该地的青龙河蜿蜒如带地流过该地各个村子,因此名束河。束河包括田地山川相连的7个自然村落,中心束河街海拔2.460米,离丽江县城6公里。  相似文献   
395.
庞怀靖 《考古与文物》2001,(4):58-59,74
位于岐山县京当乡凤雏村西南的凤雏甲组宫室建筑基址(以下简称凤甲宫室或凤甲基址)是1976年发掘出来的。发掘时在其西小院出土的一根被烧焦的木柱炭屑(残长2.3米。它原是凤甲宫室前堂西北角一根擎檐柱子,因被燃烧倒向西小院的)经碳14测定,其时代为公元前1095士90年。前些年,人们便以此项数据来判定凤甲宫室的年代。但笔者觉得碳14测定的年代,分明是凤甲宫室被烧毁的年代,并不能直接表示其营建和存在年代(当然作参考是可以的)。凤甲宫室的营建和存在年代,主要应从下述三点考察。  相似文献   
396.
梅县桃尧镇大美村宗族社会与神明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尧镇位于梅县东北部,面积为115.3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尧塘墟,距梅县县城88公里。东南与松东乡为邻,西南连松口镇、隆镇,西北与松源镇交界,东北与福建永定县的丰市、洪山二镇接壤。境内高山重叠,山地、丘陵、峡谷交错。全镇耕地面积14,600多亩,其中水旱田有13,000多亩,有山地面积148,000多亩,育林面积达  相似文献   
397.
龙良富  黄英 《人文地理》2011,26(4):54-57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租地或卖地的行为选择带来不同的收益,将直接影响到现在及未来农民的生活水平。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和环境约束,农民只能追求安全保障基础上的利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崖口村村民在旅游开发用地中的决策行为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当地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表现出因可得性偏向导致的差异化认知与态度、伦理行动下的集体选择、规避风险下的非最优选择的有限理性行为特征,最终的"卖地"决策对崖口村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相似文献   
398.
在周礼之中,"馈食"作为祭法,既是天子及诸侯宗庙人鬼祭祀中之杀礼,如《周礼·春官·大宗伯》所云"以馈食享先王",又是大夫、士祭祀祖祢之正札,即《仪礼·少牢馈食礼》、《特牲馈食礼》所记。在战国天星观一号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二号楚墓与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卜筮祈祷简文中,存在"馈食礼",并且其中的"大牢馈食礼"与"特牲馈食礼"可与典籍记载相互参证。同时,此"馈食礼"中体现出明显的等级差别。  相似文献   
399.
刘再聪 《史学月刊》2006,3(12):5-12
依据文献记载,“村”字及具体村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中后期。村的早期形态在先秦时已经存在,庐、丘、聚等是村的三种主要来源形式。南北朝时期是“村”的名称泛化时期,村开始具备社会意义,这是“村”进入国家地方行政体制并成为一级基层组织单位的必要条件。相关材料表明,南北朝时期“村”的具体名称的出现有一定的地域性。而唐代明文规定所有野外聚落统统称为“村”,并规定村为一级行政组织单位,使村的含义有了质的变化,这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0.
本文通过对清至民初平鲁城村庙会概况的考察,发现在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中皆受排斥的女性,却是庙会的积极参与者。受各种行为规范的限制,女性的许多需要平日得不到满足,而庙会这种具备了多种功能、人人都可参加的公众活动,就为女性提供了宣泄平日心理和生理压抑的场所和满足多方面需要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