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24篇
  免费   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444篇
  2022年   531篇
  2021年   512篇
  2020年   679篇
  2019年   21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246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936篇
  2014年   3902篇
  2013年   3594篇
  2012年   4296篇
  2011年   4012篇
  2010年   3845篇
  2009年   3467篇
  2008年   3479篇
  2007年   2732篇
  2006年   2967篇
  2005年   3274篇
  2004年   2659篇
  2003年   2587篇
  2002年   3298篇
  2001年   2283篇
  2000年   2538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张建华 《史学月刊》2020,(1):117-129
中俄交往始于蒙古西征和金帐汗国时代(1238-1480年),中国学人撰写俄国史自1878年刊印的鹭江奇迹人的《俄国志略》,到今天已经有整整140年的历史。中国的俄国史学科伴随民族命运、国家危机以及世界形势的变化而生,自诞生之日起即负有学人情怀、民族重任和学术职责三重使命。因此,俄国史学科在中国一直发挥着“知夷”和“盗火”的两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俄国史(包括苏联时期和俄罗斯联邦时期)研究获得了70年的巨大发展,主要成就有:1985年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成立(1992年英文更名为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史研究会),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党校、国家有关部委及党政机构纷纷设立俄国史或俄罗斯问题研究机构,建立了从历史学学士、俄国史硕士到俄国史博士的三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俄国史和俄罗斯问题研究的专业期刊创立并连续出版,大量的俄国通史、中俄(中苏)关系史、专题著作、各类教科书、翻译著作(来自俄文、英法、法文、德文、波兰文等)出版,中国俄国史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俄罗斯学”新学科正在建立过程中。  相似文献   
952.
韩诗琳 《史学月刊》2020,(1):130-134
土地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大事,考察各个时期的土地主张是认识近代中国各时期政权属性和立场的重要指征。对土地权利的探讨,则是研究土地问题的核心。“权”的力量伴生着“利益”,“权利”往往会被视为一体,因此在面对“平均地权”理论时,研究者们基本默认了地权与地利一体,讨论的空间通常建立在两个点上——国家对土地的态度和国家可行使权利的方针内涵,而没有对方针内容能否对应“平均地权”题目做出回应。事实上,“地权”和“地利”两个概念在“平均地权”理论中并不适合做一体化讨论,推行这一理论,无法通过“地利”的平均实现“地权”的平均。  相似文献   
953.
倪玉平 《史学集刊》2020,(1):31-33,20
新中国建立以后,对中国经济史学以至整个中国史学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就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于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经济史研究被纳入并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文革”前,中国大陆史学界的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尤其是有“五朵金花”之称的中国古代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农民战争、汉民族的形成等五个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实际上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农民战争的起因及其利益诉求,也是重在经济领域。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萌芽,更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题中应有之意。这样看来,“五朵金花”中的四个议题都和中国经济史有直接的关系。由于问题意识集中,导致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史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954.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从新史学之"双轨"着眼,并依据"新异性的标准",中国新史学界应有"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和钱穆。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取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二者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因陷入"科学"迷思的褊狭"新史学观",以科学实证拒斥文化阐释,故而未能将钱穆基于"文化"视角来研究历史的文化史学视为新史学。钱穆的新史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之基础上,注重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文化为本位,以阐释为取径,其典型表现是"以士释史";以中国为立场,注重探寻本国历史文化之意义,探求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符合之史识,强调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钱穆的新史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科学主义历史学、反对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之处,但其以"于客观中求实证"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与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55.
耿显家 《史学月刊》2020,(3):109-117
东京审判作为与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历史记忆息息相关的重要事件,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无论与纽伦堡审判的对比研究,还是兼及盟国境内其他审判的综合性研究;无论东京审判相关史料收集、整理与出版,还是从历史学与国际法角度的学术探讨,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国际关系、时代环境对东京审判研究的影响与制约。随着东京审判外文史料的公开与出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外文史料,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和研究领域,不断汲取外国学者的既有研究成果,加强中外学者的对话和开展"共同研究",或将是东京审判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6.
《史学集刊》2020,(2):F0004-F0004
《史学集刊》编辑部采编平台自2015年开始正式运行,本刊将不再收取纸质稿件,作者投稿请登录http://shxz.cbpt.cnki.net,原用电子邮箱不再收取稿件,仅用于作者沟通、联系。《史学集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龙源期刊网、维普网、华艺线上图书馆等全文收录。凡向本刊投稿者,均视为作者同意编辑部与上述出版机构的版权约定,文稿刊登后可供其收录、转载并上网发行。如有异议,请在来稿中申明。  相似文献   
957.
《史学月刊》2020,(11):F0003-F0003
《今注本二十四史》是1994年8月由文化部批准立项的重大文化工程。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绍侯先生被委任为《今注本宋书》的主编。朱先生亲力亲为,带领编纂队伍,五易寒暑,得以草成;之后不断修订,直到2020年方得以发行面世。10月15日,由《今注本二十四史》编委会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今注本二十四史·宋书》出版座谈会在开封举办。座谈会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礼刚主持。  相似文献   
958.
《史学月刊》2020,(8):F0003-F0003
一、本刊是河南大学和河南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新成果,尤其欢迎史学理论、史学评论、社会史、城市史、乡村史、文化史、海洋史、台港澳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稿件。二、专题论文一般不少于15000字。重大选题的稿件不受此限制。囿于经费,恕不退稿。三、投稿时,请采用打印稿和电子稿同时寄送的办法。稿件一般应为A4纸(36行×36字)打印,并使用较宽行距,以便于编校。打印稿请通过EMS方式寄至"河南省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邮编:475001;电子稿请发至相应的电子邮箱(见本页下),并请在"主题栏"中显示文章标题。  相似文献   
959.
李灿 《文献》2020,(1):92-115
本文首次公布安徽博物院藏399年宝贤写卷的完整录文,并通过对比宝贤写卷与昙无兰《〈千佛名号〉序》中的记载,证明其真实身份很可能就是东晋昙无兰抄略自《贤劫经》的《千佛名号》(或称《贤劫千佛名经》)残卷,而该文献此前久已失佚。文中进一步推测,作为现存最早的抄略类佛名文本,写卷(即《千佛名号》)制作最初可能是基于唱导古法(即5世纪之前的唱导作法)的仪式实践需求——古法唱导中的两个主要仪式程序,可能分别催生了佛名和因缘譬喻故事两类抄略本,二者在古法唱导仪式中可能存在伴生关系。同时,这件写卷不仅为研究古法唱导提供了首件实物例证,也有助于理解5世纪前中国佛教八关斋日的仪式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960.
《人物》2020,(4):44-59
一个奇怪的人2019年8月的最后一天,细雨笼罩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整座校园藏在浓密的植物之中,不像一所学校,更像一组大型庭院。建筑师王澍建造了它,也享受它,他得意地向《人物》记者指着远处一栋楼,青瓦屋顶像山丘一样连绵起伏,“最高点往下就是我的办公室。”王澍是这所学校建筑学院的院长。但他指的办公室实际上是建筑学院的行政办公室,不到30平方米,只有最角落的四个黑布沙发才是王澍常待的地方一沙发挨着两米高的玻璃窗,是窗也是门,推开,跨过低矮的台阶,绿柳垂垂的水塘就在脚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