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篇
  免费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蔡青 《文博》2021,(1):63-69
戟形饰是西汉时出现的一类小众珠饰品。本文基于考古资料和古籍文献,结合图像学分析,认识其造型来源与文化象征意涵。戟形饰为中外艺术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形制来源于西汉手戟式鸡鸣戟,而其代表的艺术形式可溯源到古印度佛教文化。戟形饰具有辟兵辟邪的护符含义,并与汉代五行色彩体系相结合,体现了本土民族性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02.
The location of Ghazali monastery away from the Nile valley within the relatively isolated environs of the Bayuda desert presents a landscape suggestive of mobility toward the monastery by those who chose to reside there as monks. To assess this potentiality, a sample of 37 individuals from the monastic cemetery (Cemetery 2) were analysed for 87Sr/86Sr and δ18O to assess residency during dental enamel formation. The data generated bring into question the nature of mobility to Ghazali monastery,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the potential movement of people from the Nile valley, adjacent desertic landscapes, and further afield.  相似文献   
103.
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宝珠 《史学月刊》2001,(4):109-116
宋代洛阳城已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由于水土气候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历史、政治等原因,宋代洛阳园林之盛成为一大特色;宋代洛阳又是官僚麋集的城市,官僚集团中一些政见相同,利用会社组织,形成左右政局的政治力量。会社组织活跃,是其又一特色;宋代洛阳的经济远不如它在政治、园林方面的地位重要,但与开封之外的其他城市相比,亦属较为发达,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  相似文献   
104.
陈春声 《史学月刊》2001,(1):123-133
从秦朝开始,潮州地区就与整个岭南地区一起,归属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图”。但是,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之间的契合,却经历了长期复杂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宋元之际和明末清初的变化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山国王和双忠公是在潮州乡村庙宇中最经常见到的两个神祗。这两个神明信仰的形成及其象征意义的转换,与潮州地区数百年来王朝教化与地域社会复杂互动的契合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关于夏商周碳十四年代框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国历史教科书将翻开新的一页,因为新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公布了,它将中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向前推进了 1229年。 由历史学、天文学、考古学和C测年技术等学科的200多位专家参加的我国建国以来社会科学领域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历经4年多的时间,终于实现了既定的目标,建立了三代年表。这标志着我国在年代学方面的研究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夏商周三代年表从西周共和元年的公元前841年到公元前2070年跨越中国早期的三个朝代,总年数长达1000多年,中间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年代定点和时段。其复杂性、其…  相似文献   
106.
夏商周断代工程采用系列样品进行14C年代测定,得出了夏商西周的年代框架,与考古遗址相对应,解决了三代考古学的分期.登封王城岗古城约为公元前2070年,即夏的起始年代.偃师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600年,郑州商城始建于公元前1580年,前者早于后者,偃师商城遂成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就作为都城而言,郑州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比起偃师商城开始作为王都的时间要晚得更多.  相似文献   
107.
夏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夏文化代表了古代文明的诞生,同时又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基础和出发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多个源头而以中原地区为主源,中国古代文明诞生时期的特点是出现统一的王朝,有一个先进的全国性中心,具有很强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8.
The thesis according to which technologies of communication have implications not just for the form, but also for the content and indeed for the overall logic of what is being communicated rests on a set of general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as regard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its medium. The paper shows that formulating these assumptions, and elaborating them, has been a characteristic concern of Austro‐Hungarian philosophy; that between the philosophers who played a role in the relevant endeavours there obtained significant, sometimes mutual, influences; and that Austro‐Hungarian realities ‐ basically, the phenomenon of disturbed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Habsburg Empire ‐ had a marked effect on their thought.  相似文献   
109.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种组织形式和方法领导科学工作是当时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科学领导中心”,探索建立了专门委员制度、专业工作委员会和学部制度,逐渐确立了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学术领导地位。全国科联是自然科学各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是中国科学院进行学术领导的“群众基础”。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主要机构,其中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ual changes and semantic shifts of ‘patrie’ and of nation from the Renaissance up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First Empire. It emphasises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both concepts' occurrence and tries to discover their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 A brief comparison with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llows us to understand that both concepts are not typically French and highlights the very fact that they are interactive, discontinuous, and at the same time evolutionary, since they are successively insert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bove all, ‘patrie’ and nation turn out to be used more often during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s, even though they did not have the same connotation and register. It is therefore interesting to consider precisely what characterises both concepts, and to reflect upon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meaning of 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