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盘古考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东汉时期出现的创世主神盘古 ,是由上古土地神 (社神 )“亳”音变而成。亳异体为薄、蒲、蕃等 ,变为双音连绵词有薄姑、蒲姑、蕃吾 ,转而为盘瓠、盘古。盘古作为创世主神虽在东汉时才出现在典籍之中 ,但其具有能迅速生长扩大、孕育世间万事万物的性质 ,在商周之时用来分封薄姑五色土的亳社神崇拜中就已经初蕴其义了。盘古神并非像后世学者所言 ,是最晚出现而被积薪式地列为时代最早、地位最高的创世主神  相似文献   
82.
83.
84.
中国青铜时代不存在失蜡法铸造工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周卫荣  董亚巍  万全文  王昌燧 《江汉考古》2006,(2):80-85,61,F0002,F0003
长期以来,学术界公认曾侯乙尊盘和淅川下寺铜禁是采用失蜡法工艺铸造。近年来,我们对相关实物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在被认为是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部件上都有明确的范缝和其它范铸工艺的特征。因此,无论是曾侯乙尊盘还是淅川下寺铜禁都不可能是用失蜡法工艺铸造的。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青铜时代,我国广大地区普遍采用范铸工艺,商代中期之前,主要是整体铸造,商代中期至西周,主要还是整体铸造,但开始了分铸插接工艺;春秋以后则主要采用分铸和焊接工艺;既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也没有失蜡法工艺产生的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85.
20年前,有学者提出将“历组卜辞”的年代从原来公认的武乙、文丁提前至武丁晚期至祖庚年间。这一观点如果成立,将引发以往甲骨学研究的一系列结论和观点的改变。20年来,同意“历组卜辞”的年代提前与反对提前的学者各沿相反方向进行研究,使甲骨学研究出现了极大分歧。本文提出应尽快解决这一分歧,并从“历组卜辞”不含“伐(?)方”等角度论证了“历组卜辞”的年代不应提前。  相似文献   
86.
晋祠博物馆馆藏的清雍正青花云龙盘与清光绪豆青釉红彩二龙戏珠云龙盘是两件不可多得的珍品。两盘图案新颖,龙眼凸现,生动传冲。它们昂首张牙,腾云驾雾.凌空舞爪,气势威武,四周祥云缭绕。光绪时期的龙.龙鳞片片相依,自然向上;雍正时期的龙形态雄伟,生动矫健。两件尼盘画面线条明快流畅.神形兼备,充分反映了匠师们高超的绘画技能。  相似文献   
87.
西大庄盘、匜出土时现场其他信息缺失,故未同西大庄M1资料一同发表。本文着重从此二器的造型、铸造工艺入手,认为其东夷文化属性较明确,盘匜组合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其中西大庄盘独特的造型与装饰,赋予了它超出盥洗器本身的内涵,成为贵族赏玩的艺术品。它的这一属性或为解读其他装饰特殊、工艺精湛青铜器背后的功能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8.
关于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争论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昌平 《江汉考古》2007,4(4):85-92
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是否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是近来学术界一个热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主张和否定两种观点的分析,指出过去确认尊盘为失蜡法工艺的论据不足。同时,否定说提出的一些反对意见,有多存在缺陷,否定说的核心观点--尊盘附饰上可见范缝和焊痕的说法,则是错误的。但尽管如此,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失蜡法,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89.
张文璇 《东方收藏》2024,(2):107-109
作为长袖舞一种杂技化的延伸,盘鼓舞是汉代乐舞中颇具艺术价值的典型。汉画像中栩栩如生的乐舞形象,不仅再现了时代风貌,更为汉代盘鼓舞的研究提供了图像依据和形象映射。利用图像学、舞蹈身体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现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拓片图像等实物资料进行细致考察。文章通过对汉代盘鼓舞艺术风格和身体叙事的具体研究,探寻汉画像中盘鼓舞的艺术特征与审美文化,力求还原盘鼓舞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90.
赵丰 《考古与文物》2023,(6):107-116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并保存较为完好的上衣共两件,而地宫同时出土的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94年)《物帐碑》上记载的上衣共有花罗衫、花罗袍、长袖、夹可幅长袖、可幅绫披袍、纹縠披衫和缭绫浴袍等多种名称。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和实物的比对,确认了其中一件为明确记载的缭绫浴袍。这是一件以独窠盘绦纹样为主题、以平纹地上六枚斜纹显花为组织、采用平袖和对襟制成的浴袍,用于浴后未干之时服用。此件缭绫浴袍的发现和还原,对于研究唐代服饰史、中国丝绸史、纺织科技史和江南经济史都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