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3篇 |
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227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109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40篇 |
2015年 | 34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125篇 |
2012年 | 164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20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23篇 |
2007年 | 188篇 |
2006年 | 161篇 |
2005年 | 169篇 |
2004年 | 126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80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都及周边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有一种明显为仙山造型的陶质插座,倾向于为摇钱树的树座。其整体的三山、平台、洞穴造型及其上较为丰富的人物、羽人、伏羲、女娲、西王母形象应是当时观念中以昆仑、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的表现。将其制作为专门的丧葬用品,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丧葬文化中的神仙信仰成分和超越死亡的升仙愿望,另一方面也再次印证了西南地区流行的摇钱树的主要内涵应与升仙有关。 相似文献
2.
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出土竹简《五行日书》按端、令、罚、刑、德五时占测为事、初病、生子诸事项的吉凶。这篇文献与尹湾汉墓出土的《刑德行时》大体属于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两相比照,有助于加深对其文本源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新石器时代到商代黄河流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期;商代后期气候出现厂干旱化,导致了古公亶父迁岐,文王迁程迁丰,帝乙帝辛时不断向南方发展;而商末的旱灾和饥荒是周武王克商的直接导火索,导致商周之际的改朝换代。商末气候环境的变迁对其时社会政治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4.
苏新红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1)
黄宗智的“过密化”理论自其《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之后一直在国内外史学界影响广泛,它认为明清以来的人口增长导致了长江三角洲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的递减。鉴于史学界至今未有人从该书内部详细分析这一理论的实际论证过程,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指出它存在:一,植棉经济发韧于明代等诸多事实判定疏误或不当之处;二,抽样数据的数量严重不足等统计数据问题;三,植棉等经济行业的单位工作日劳动报酬因其单位产出价格的巨幅变动而无法简单比较等逻辑分析方面的问题。据此,本文认为该书没能有效证明过密化理论符合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的历史发展事实。 相似文献
5.
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之一,他出生于名门望族,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早就名满天下。他早年交游广阔,与当时的一帮名士朝夕对酒作诗,品评当世人物,颇有济世之志。后来,因得罪了小人,自己落得四处飘零,又由于农民战争及清军的蹂躏,他的大部分好友都散去或死去;明清易代,他又成了夹缝中的遗民。他虽然英年早逝,但短暂的一生却历经巨变沧桑。 相似文献
6.
陈文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2):114-126,150
安南后黎朝崇尚和仿行中国文物制度,与中国封建王朝保持较密切的宗藩关系。黎朝向中国明清派出了大批使臣,这些使臣一般以汉学修养深厚、科举中格的士人充任,他们承担并完成出使中国的各种使命,为中越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使成为黎朝士人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北使使臣在黎朝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7.
三衙,全名为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是北宋禁、厢诸军常设之统帅机构。其帅,宋人称作“三帅”、“管军臣僚”,或简称“管军”。三衙制度,与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相适应,肇始于唐末五代,至北宋方渐趋于定型。它的确立,首先解决了中唐以降的藩镇割据问题。兵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之上,从宋太祖开始的北宋统治,本着“兵权宜分不宜专”的原则,又从合理调整三衙与枢密院、皇城司以及帅臣之间的关系人手,构建了三衙、枢密使、皇城司主管宦官、帅臣之间彼此相互制衡的严密体系,并加强了台谏对三衙的监察,和皇帝对军政的亲自干预,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兵权向皇帝手中的集中。 相似文献
8.
Roger D. Launius 《History & Technology》2013,29(3):225-255
By focusing on the key book‐length studies of the Apollo program that landed American astronauts on the Moo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is essay seeks to evaluate the historiography about Apollo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dividing the subject into five major areas. The first area is the foreign policy and public policy antecedents of Apollo and its immediate ramifications; some of these efforts have yielded significant studies. The second area involves the evolution of space hardware, in many instances these are overwhelmingly detailed studies of rockets and other space flight technologies. Third, there is a great fascination with the astronauts and their actual flights, and a rich tradition of memoir and narrative exists in this arena. The fourth area receiving attention from historians of Apollo and the lunar voyages emphasizes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which much of the focus is on the scientists, scientific findings from the voyages of discovery, and the use of this evidence in developing larger theories abou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solar system. Finally, and increasingly so in the last 20 years, the Apollo story has been recontextualized through social and cultural investigations of its meaning in modern America. Assessing the five major areas enumerated above, this essay also offers some possibly fruitful avenues of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9.
有关安南都护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南都护府为唐朝六个都护府之一,是唐朝管理南部边疆地区的主要机构,对于维护唐朝南部边疆的稳定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安南都护府的兴衰、历任安南都护的考述、安南都护的选任制度、安南都护府的职责等方面,在前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安南都护府进行了相对系统地探讨。认为安南都护府的统治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的地方。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统治相对比较稳定、持续,一直到唐末唐王朝仍然在安南地区维持着统治。失败之处在于时有反叛,其根源则在于唐朝安南都护的选任制度和管理制度不规范,都护更替频繁,施政缺乏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因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