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克 《江汉考古》2006,(3):69-73
养生汉画像石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达着“下根”之人对于道教义理的认识和选择。以往相关研究多流于图像内容的阐释,着力点在于将该类画像还原成文献,缺乏对图像形式背后所隐藏观念意味的关注,未曾从道教房中养生思想对汉画观念浸润的层面作深入考察。房中养生画像石刻是对特定历史时期道教养生观念的诠释和图解,它的出现,与汉代特殊的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宫哲兵 《江汉考古》2004,(4):73-78,90
宜昌市沮水两岸有近三千座悬崖石窟,多年来被传为万窟之谜。石窟最为集中、数量最多的地段,有当阳市的百宝寨、百家洞、岩屋庙,及远安县的旧县镇、鸣凤山、鹿苑寺等。经过笔者2002年的两次调查,认为这些石窟分为道教石窟与应付兵匪之乱的石窟两类。道教石窟的年代大约为明清时期。应付兵匪之难的石窟年代大多在清咸丰年间,也有早至明末的。  相似文献   
3.
谢泌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长期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针对时弊提出过很多建议和意见,其人才、进谏纳谏、理民及军事外交思想对北宋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源于儒家,也源于道家、道教,是儒道融合于一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孔雀蓝釉在中国唐代已能够自己生产,并使用于建筑之上;孔雀蓝釉器物在中国出现于宋代,金代中期即12世纪晚期开始连续生产,目前发现山西地区是主要产地之一,而且直接影响到后来山西出现的法花釉,它与中亚、西亚的孔雀蓝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它的发展与道教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与墨家文化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状态,在“五四”时期是肯定与认同,到了二十年代则以批判为主导。而对墨家消隐原因的分析中所提出的墨家分流而融入儒家和法家的观点则是一种极富新意的创见。  相似文献   
6.
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学术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和多方面的成就。从形式上看,唐代学术表现出浓重的注疏学特征;从内容上看,三教合流及趋向于心性之学是其时代特色。唐代学术是处于汉学和宋学之间的学术,这不仅表现在时代的自然连接上,而且表现在学术传承上。  相似文献   
7.
This paper shows how wuwei (effortless action) and associated concepts drawn from Daoist thought are applied in analyses of the Chinese market economy and state-economy relations published in recent issues of social science and Communist Party journal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ch use of traditional concepts partially displaces Marxist terminology from “diagnostic economics”. In discussing the use of these concepts in 5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0 and 2008, the economic theory of Daodejing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屡屡发现于包括山东、江苏、河南、陕西和四川在内的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为证实发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中国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确实存在,从历史文物方面提供了有力地证据。同时,《孔子见老子图》亦为研究儒道思想之关系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9.
元代学者揭曼硕所著《揭傒斯全集》收入的许多诗歌作品,通过神仙意象和道教活动的描述,寄托了作者与道教人士交往的诚挚情感,表现了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东林学派站在纠正阳明后学流弊的立场上,反对性无善无恶说.东林学派的重要学者高攀龙与孙慎行都主张性善说,而援引道教中的善恶果报与忠孝成仙思想为他们性善说作补充.两人思想中的道教因素,与吴会地域的道教文化影响,以及当时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纷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